廣州天氣預報

22 ~ 30℃
中雨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歙縣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新安江山水畫廊

新安江山水畫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境內,全長約30公里,是黃山一歙縣一千島湖黃金旅游線上的—顆璀燦明珠。 新安江是徽商的母親河,她以中國獨特的徽文化與自然風光、古村落的美妙結合著稱于世。現兩岸生態環境極佳,呈現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立體生態格局,與掩映其間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秀麗的世外桃源圖。山水畫廊新安江激發了詩仙李白的靈感,他邊游邊呤:“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規劃中的路線是:歙縣—雄村—桃花壩(或漁粱)—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月潭—深渡鎮。目前深渡鎮有游船來往于樟潭之間,沿 ... 查看詳情

斗山街

斗山街位于歙縣城內,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建于明清時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質牌坊—“葉氏貞節坊”等等。它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向你娓娓講述著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楊家大院:據傳始建于先祖楊寧。楊寧,歙縣城中人,字彥謐,明宣德五年進士,歷任江西巡撫、禮部尚書。楊氏家宅布局十分合理,設有廳堂、譙樓、廂房、樓廳等。廳堂氣勢宏大,雕梁畫棟,做工精致。葉氏貞節坊:傳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躲避元兵的追蹤,在斗山街 ... 查看詳情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有四百年的歷史。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筑,形制為國內所罕見。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全高為11.4米。整個牌坊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側單間雙柱三樓的石牌坊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別粗壯厚實。八根柱子各為50公分見方、七米多高,梁枋、攔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塊石料。這些大石料每塊重達四、五噸,如此笨重的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縫,足見當時建筑技術已達到相當的高度。許國石坊雕飾相當精致,有彩鳳珍禽,游龍走獸。十二只倚柱石獅,雄踞于石礎之上,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在石坊的前后左右都 ... 查看詳情

棠樾牌坊群

古牌坊群位于歙縣縣城西郊6公里處。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紅樓夢》,《煙鎖重樓》等三十多部影視名劇在此拍攝。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樸典雅,按照“忠、孝、節、義”來排列。其中,兩座是明代建的,五座是清代建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許國牌坊立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仿木構,有脊、吻、斗拱。通體是質地堅硬的青石構成,用 ... 查看詳情

北岸廊橋

又名風雨廊橋。建于徽州歙縣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橋大概是徽州廊橋中造型最為別致也最為壯觀的一座,它建于清代中葉。 該廊橋系3孔石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廊為磚木結構,高約5米。東西兩面長廊墻體裝飾各有千秋:其東側廊墻上辟有8個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磚砌成龜紋或梅花紋圖案;其西側廊墻則辟8個花窗,窗孔鏤空造型為滿月為古瓶為樹葉為葫蘆。跨河南北兩端廊墻開有對稱大門,均有厚木巨門可以開關 ,南端門額書“鄉賢里”,側書“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門額書“謙庵舊址”。 長廊內分11 間,沿墻均置坐凳,只有北端第二間的西側憑窗外置“美人靠”,當然是有別于其他坐凳之人的鄉紳貴人的雅座了。位于北岸鎮杭徽 ... 查看詳情

太平橋

太平橋建于明弘治年間,為多孔巨型石拱橋的代表。它位于城西門外,所以又叫河西橋。從前它是婺源、祁門、黟縣、休寧等縣進入徽州府治歙縣的要道。今天它仍是徽州的交通樞紐,有三條公路干線交會于此。 太平橋為十六孔拱形石橋,長度為二百七十九點八七米,寬為六點九米,中間可容兩輛車對開,兩邊各有人行走道。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有木構浮橋,建于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長50丈,名叫“慶豐橋”。元代末年,毀于兵亂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十五世紀末)才改建石橋。明、清兩代修過多次。原橋心建有碑亭,鐫刻建橋始末。解放后為便利交通,橋心亭已拆除。 傳說,古代民間只準建單孔橋,造雙孔便有欺君 ... 查看詳情

古樵樓

古樵樓主要指的南樵樓,它是宮殿式三層樓閣建筑,它的下層兩側有登樓石級,中間是人行通道。通道兩壁,對稱地豎立著二十六根木柱,俗稱“二十四根通天柱”(因為中間兩根原來一直被砌在門墻內)。此樵樓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間,現存的古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傳說古時候,有位鄺知府,自以為懂得風水地理,為了鎮制他認為不吉利的山勢,就在徽州府府堂正前方,建造了這幢皇式樓閣。據說,他為了區別于北京皇城城樓,特地少造了兩根柱子,只豎二十六根柱。誰知盡管如此,仍然被人告了御狀,說他與皇上分庭抗禮。結果,這位自作聰明的鄺知府,以欺君之罪名,受剝皮獻革酷刑致死。如 ... 查看詳情

紫陽橋

紫陽橋,初名“壽民橋”,位于歙縣城東南漁梁壩下,因西近秀麗的紫陽山麓,故有現名。橋建于明萬歷年間,此橋為九孔石拱橋,長140米,寬10米,高14米,孔徑12.4米,所用石料為紅砂巖。橋為縣內古橋之最高、最寬者,往來船只可不落風帆桅桿從橋下通過。 據說此橋開始募資籌建時,雖有許多人解囊應募,卻未集足銀兩。這時,人們見一位身穿麻布衣的買灰人也趕來湊熱鬧,便諷刺他:“憑你這副模樣。也敢來出錢造橋嗎?”豈知買灰人慨然允諾:“我個人單造一孔。”后來,他說到做到,單憑個人出資,在東端倚山建造起第一個橋孔,且又高又寬,氣勢非凡。這樣一來,原來那些解囊者只好傾盡錢財,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寬度續建其它八孔,但終 ... 查看詳情

竹山書院

雄村的桃花壩、桂花廳、八角亭和竹山書院,彼此映襯,蔚為壯觀,自清乾隆以來,為古歙一大勝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這些建筑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為戶部尚書曹文埴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清初,曹氏為鹽商,至曹堇飴時,已成豪富。曹堇飴臨終囑咐二子干屏、青于竹溪建文閣,創書院,修社祠,筑園庭。兒遵父命,于乾隆初著手籌建,歷十余年乃成。  竹山書院兩旁的石鼓和大門上方斗大的“竹山書院”的題額十分醒目,入門處豎立了一個木屏,兩廊皆方形石柱,正廳宏大寬敞。正壁懸蘭底金字板聯一付,上聯是“竹解心虛,學然后知不足”,下聯是“山由簣進,為則必要其成”。聯為曹文埴所撰寫。  桂花廳在桃花壩東首和 ... 查看詳情

稠墅牌坊群

稠墅牌坊群位于歙縣富揭鄉稠墅村。四座四柱三間三樓縱列在稠墅村口,一座為明天啟年間所造,其余三座為清代所建。其中“褒榮坊”為施表徽商汪廷漳一族三人。汪廷漳先世遷揚州,經營鹽業,富至千萬,人稱“鐵門限”。汪氏清乾隆初期在稠墅村建有“修園”,清詩人袁枚等曾會飲于此。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