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天氣預報

16 ~ 31℃
晴轉陰
東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三門峽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虢國博物館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探明各類遺址800余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稱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又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虢國博物館占地150畝,其基本陳列《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分為《虢寶擷英-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梁姬風韻-虢國國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車轔馬蕭-虢國地下車馬軍陣遺址群展》、《國君覓蹤-虢季墓遺址群展》四部分。這里展示的有全國最早、 ... 查看詳情

三門峽黃河大壩風景區

黃河在三門峽市全長120公里,形成了水勢浩渺的壯觀景象,其中以黃河大壩景致最為壯觀。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全長223.88米。大壩景區主要景點:黃河古棧道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從遺跡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徒壁的河水沖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纖上溯。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些四方洞,散布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 ... 查看詳情

亞武山

位于靈寶豫靈鎮境內,是道教名山之一。其主峰海拔2156米,是河南省內最高峰。亞武山以險峻、峭拔的五峰為主體,以山青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以塔、洞、廟、殿等人文景觀為神韻,尤其是處于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鎖天湖,水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高山湖泊,中原罕見。亞武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淀,山上建廟敬道始于唐朝咸亨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朝重修,清代續建,留下的廟宇宮殿有二十余座,曾是豫、晉、陜三省交界處百姓朝山拜祖,道徒朝圣的理想之地。據傳,真武大帝曾修煉于此。山上還有宋朝抗遼名將楊四郎、穆桂英屯兵扎寨的遺址,有明朝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手下東闖王、南闖王、西闖王練兵之地。 ... 查看詳情

甘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三門峽市陜縣南部窯店林場境內,距三門峽市區30公里。總面積為3800公頃,最高峰海拔1884.64米。公園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多達1500多種,動物20余種,林木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自然風景具有奇、秀、艷、幽、靜特色,春夏秋冬景色各異、別具一格,風景十分秀麗。主要景點有蝴蝶溝、鐵瓦廟、祖師廟、鐘樓、馬武寨、崔氏洞等。還有甘山民族民俗游樂場、甘山植物園、甘山養鹿場、射擊場、人工湖等設施可供娛樂。交通自駕路線:連霍高速—西行至三門峽東出口—三門峽火車站—三門峽鋁廠轉盤—三張公路—甘山森林公園。門票20元 查看詳情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

豫西大峽谷呈東西走向,象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總長度30余公里,寬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兩側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狹長而深邃的峽谷河流灘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主要景點:大淙潭瀑布:大淙潭瀑布落差30余米,寬10余米,一泓溪水從懸崖絕壁上飛流直下,氣勢雄偉,聲音恢宏。瀑布下有一個大深潭,潭中魚龜蝦蟹眾多,風景迷人。濯足池:相傳劉秀曾在此洗腳而得名。潭上有一把石椅,自然生成,十分逼真。后面有靠背,兩邊還有扶手。擋箭石和擋箭崖:據說,王莽曾派兵在這里追上劉秀,追兵即亂箭齊發,欲置劉秀于死地。他見這里有巨石,便迅速躲到石后,才免一死。 ... 查看詳情

函谷關

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圣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余處。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 ... 查看詳情

陜州風景區

風景區內主要旅游景點: 寶輪寺塔 原為陜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塔的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塔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 如果立于塔四周數米遠處叩石、擊掌 ... 查看詳情

仰韶文化遺址

位于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故名。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多數是粗陶。這是當作同系統文化的代表名稱。遺址坐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臺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余米,西北到東南寬300余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存度2一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仰韶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七十余年間,共經過三次有計劃的發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農耕的石器有斧 ... 查看詳情

秦趙會盟臺

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西南1公里處,在澠水、羊河匯流的臺地上,距義煤集團本部不到10公里,位于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昭襄王時(公元前282-公元前280年),秦國三次發兵攻趙,趙國失利而不屈服。秦為征服趙,又開始政治與外交上的斗爭。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為使兩國和好,雙方可在澠池會盟。陪同趙王前往的是趙國上大夫藺相如。秦王與趙王會飲時,脅迫趙王鼓瑟,并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這時,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人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 ... 查看詳情

天井窖院

窯洞是黃土高原地域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也是人類“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見證。天井式窯洞俗稱“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個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挖8至12孔窯洞居住。有的窯里還挖有小拐窯,用于儲藏柴草、蔬菜等雜物,以增加使用面積。窯里多用土坯壘成火炕,供人休息。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斜坡通向地面,為住戶進出之階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距井口3至4米,打有紅薯窖,可儲藏紅薯,因井水能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使紅薯保存得非常新鮮而持久。院中間挖有滲井1個或2個,同窯院深度一樣,直徑一米,底層鋪爐渣50公分左右,供存滲雨水之用。天井窯院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 ... 查看詳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