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氣預報

22 ~ 26℃
暴雨轉中雨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地理位置: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鵝潭畔,占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咸豐九年( 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憑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按一畝地一千五百錢地所謂租界費,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開,雇工修護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島。沙面東面1/5為法租界,約66畝。以西4/5為英租界,約264畝。規定沿沙面河涌寬90英尺,貼近沙面的45英尺范圍屬于沙面租界。中國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紀末,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于廣州城的城區。租界內各種權力則由英法駐廣州領事直接控制。(沙面往事:沙面原是一片沙丘,明代在此設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代中葉在此建西固炮臺,捍衛廣州。)

歷史變遷:

 沙面島在歷史上曾是英、法兩國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英法兩國選中了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距離清朝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唯一的的外貿區“廣東十三行”相當近)作為租界地址,填筑成島,并于1861年簽訂租約。島上西部3/4劃為廣州英租界,約264畝,東部1/4劃為廣州法租界,約66畝。各有一橋與中國大陸(華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個世紀里,英法兩國取得了在沙面島上的許多特權,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大量移入,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此,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予附近的中國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島因此成為后來中國乃至附近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人士抗議與攻擊的目標。如發生在1920年代的廣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鴻泰(Pham Hong Thai)對沙面法國領事館的炸彈襲擊等等。1942年,日本將對英國宣戰后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政權(一般稱“偽國民政府”)。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同年,堅持抗日的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二戰結束后,新成立的法國戴高樂政府正式宣布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