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景点 - 全部
分类浏览景点:

栖真寺

栖真寺,是岩门风景区的主要佛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溶江乡郑周村东北笠峰山巅。该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相传为南岳四世名僧玄真出家受戒之地而得名。五代开平二年(908)释梵清扩建大雄宝殿,增建大悲阁、千手观音堂,寺僧50,寺产100庙。宋、元、明数度兴废,清初废,康熙五十七年(1718)追加寺产,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罗汉楼。上世纪60年代,寺院被拆,今重建。雕镂全身罗汉500尊,个个诩诩如生,名闻浙中南。时有僧舍120间,僧众100多。主持方丈号石泉,精通释儒学说,理事严明,戒律整肃,是近代缙云佛教界一位杰出人物。清方绍董有诗云“南行五十里,有寺号栖真。 ... 查看详情

张山寨

张山寨,在县城东南16公里,胡源乡招序村北,岩门之南。寨中有陈十四庙,韧建于明万历年间。山寨四周奇岩偎倚,苍松郁深,环境清幽。有老鹰岩、钓担岩、沙鱼岩、观音洞、仙剖岩、金钟岩、狮子岩、滴水岩诸景。相传嘉庆五年(,800)东山人(张姓)和居住寨中鲍姓人争山地,发生多次械斗。官司打到县里,贡生江绍淹向知县刘庭易进言:“张鲍两姓地盘事小,奉祀陈十四娘娘事大,应扩大庙祀地盘。”于是刘知县判东山人献出大殿周围三十丈土地,并将张山寨改名“献山庙”。道光四年(1824)扩建庙宇,知县林鹏飞撰记。庙内供奉陈十四娘娘(为我国浙南、闽北一带民间传说中的女神)。农历七月初七为朝山日(也称张山寨庙会),参拜民众络绎不绝 ... 查看详情

赵侯祠

赵侯祠,又称赵侯庙、乌伤侯庙,是缙云仙都最古老的庙宇之一。这里供奉的是赵炳。赵炳(公元1008——?年),汉代人,精通法术,崇尚清洁简朴,用向东流淌的水来祭神,把桑树皮削下来做祭礼,用清水变出美酒,用刀随便削去一物,便可变出熟肉。用盆装上清水,就可以看见鱼龙。赵炳云游金华缙云一带时,当地遭兵乱,瘟疫大起,赵炳为百姓治病,救了许多人。为了纪念他,百姓在此给他建了祠堂。汉代皇帝知道后,敕封赵炳为大将军和乌伤侯。乌伤侯是因为当时缙云仙都属于乌伤县。招隐洞、神医洞中还供奉着自古到今八位神医的石像,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幸福。青龙岩:赵侯祠的门口有座巨型岩石,形状象龙口,人们称其为青龙岩,与大肚岩隔着马路对 ... 查看详情

倪翁洞

初阳谷有三个石洞并连,玲珑剔透,圆如米筛,又称“阳谷三窍”。每当旭日东升,有一缕阳光射透三洞的奇迹。从“半壁池”入,过曲径拾石级而上。主洞高大宽敞顶如园盖,地面平坦,洞前有巨石如屏,石室十分幽静而雅致,洞顶有碗口大的石孔,相传为古人夜读挂灯处。洞中留有唐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行、楷、隶、篆齐全,琳琅满目。最珍贵的是唐代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曾任缙云县令)题的”倪翁洞”三字。据说古代一位姓倪的官员,嫉俗遁世,隐居于此,但未留下姓名。唐朝李阳冰任播云县令时称之为倪翁,并于公元759年攀书“倪翁洞”三宇,刻于洞口,立巨石之上。后人修建“凭虚阁”以保护书法,至今石刻无损,字迹清晰。明朝刑部尚 ... 查看详情

“铁城”摩崖题刻

铁城摩崖,在芙蓉峡内,“铁城”两字,字径320cm,它和初阳山上的旭山题刻、鼎湖峰下的“鼎湖胜迹”题刻、玉甑岩上的“玉甑岩”题刻,黄龙山中“佛”字题刻,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铁城两字,明缙云知县书法家郝敬书。明万历年间,处州推官顾宪成调吏部任职。调职前专程到缙云,和丁忧在家的福建右参议郑汝璧同游仙都。顾宪成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党创始人,关心国家兴亡,公开评议朝政。受顾的影响,缙云当时受排挤的官员除了郑汝璧外,还有李键、李逢雷、樊向朝三人。他们分别化名谷潭逸客、小仙山人、禹门子、宾阳道人,在荒无人烟的芙蓉嶂铁门峡内筑紫芝山房(俗称铁城书院),吟咏唱酬、借酒消愁。消息传出,万历十八年(1590),朝廷命缙 ... 查看详情

“旭山”题刻

仙都的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初阳山,共60多处,占总数55%。其中字径最大的就是读书洞中外南壁的“旭山”两字,它幅大260×500,字径2M以上。“旭山”两字苍劲有力,十分醒目。《光绪缙云县志·碑碣》:“‘旭山’二字,李志书,在初阳谷。”李志(1535-1625),字廷新,号旭山,缙云人。万历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旭山摩崖的说明,在其右下,由樊献科四子樊问德题记:“李中丞公名志。少游初阳谷,受此朝爽,因自号旭山。公历宦芳洁。抗疏折貂挡,奉身而退。海内方之,善感朝阳,其出处光明,无愧期号,盖山灵所藉胜云。群玉主人樊子问德,镌石志之。万历甲辰仲春望日。” 查看详情

毛维瞻摩崖题刻

“毛维瞻摩崖题刻”在童子峰南的山崖上,因风化太甚,模糊难认,但由于用楷书题写,大体尚可通读。毛维瞻,字国镇,衙州西安人,诗人毛滂之父,以诗名。庆历元年进士,四年(1044)官缙云县尉兼主簿。任内兴成学校,养育贤士,后世称道。元丰中知筠州(江西高安),时苏辙谪筠州。毛与苏辙相与唱和,十分融洽。苏氏两兄弟与毛维瞻有许多诗作存世。 查看详情

沈括摩崖题刻

沈括摩崖题刻,在仙水洞下路口,1994年发现。全文为“沈括奉使过此。黄颜、李之仪……”。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至和元年(1054)以父(沈周、官太常少卿)荫入仕,初任海州沐阳县主簿。五年十月,沈括建议不被徐禧采纳,对西夏用兵时失永乐城,以措置乖方罪,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后徙秀州,晚年住梦溪,作《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熙宁六年(1073)六月,水利郑颤在吴越修水利,侵犯吕惠卿利益罢职。为处理郑颤水利停修善后工作,经王安石保举,前往两浙相度农田水利,差役诸使并兼察访十二月从婺州至处州途经仙都题刻仙水洞下。同行有黄颜、李之仪等人。回京时,沈括上书,神宗采纳了 ... 查看详情

仙都草堂

仙都草堂内有池曰印月,也名金莲池。明嘉靖32年(1553),监察御史樊献科母王氏亡故,为守孝之便,在独峰书院遗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称仙都草堂。著名学者皇甫访有《仙都草堂记》和《游仙都同樊侍御》诗存世。在此留诗的明代官员有高超、孙昭、李时孚、顾圣之等多人。 查看详情

轩辕辙迹

步虚山石笋漏中,有一条南北走向依山而生的山沟。如车轮压碾痕迹。刘宋郑缉之《,日东阳记“独峰山,一名丹峰山,昔黄帝尝乘龙车登此山,辙迹犹存。”宋楼钥j[行日录》:“石壁隐隐,有车辙,世言黄帝由此飞升。”宋代书法家苏舜元有诗云:“龙车风辇人瑶天,辙迹高悬不可攀。唯有风吹鼎湖水,青莲花叶落人间。”苍龙峡即仙都山和步虚山谷口,中有鼎湖峰如龙直立。明王沂《三才图会·仙都山图广此鼎湖峰也,傍有伏虎岩,苍龙峡。出峡登舟,则顺流练溪,上群玉台。”元陈旅有“缙溪道士”叙其胜:“缙云溪上缙云山,春水流出桃花湾。白头道士鹤为马,月明骑过居庸关。”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