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氣預報

13 ~ 23℃
多云
東風3-4級
查看天氣詳情
南京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該館共分為外景展區、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個部分。外景展區由群雕、立雕、浮雕、標志碑、紀念碑、詩碑、贖罪碑、枯樹、斷垣殘壁、遇難者名單墻、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和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建筑風格。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內,陳列著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大屠殺的鐵證。呈墓穴形狀且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內,陳列著1000余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物、圖表和見證資料。采用燈箱、沙盤、泥塑、油畫、復原景觀、多媒體觸摸屏、電影電視等現 ... 查看詳情

明孝陵

位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 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影響了明清兩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花了17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后部分。 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大金門旁的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主要景觀 神道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 神道石刻 ... 查看詳情

雞鳴寺

位于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歷史:雞鳴寺本是三國吳后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梁武帝經常到寺里說法講經,聽眾逾萬,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為僧,后同泰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修。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為了迎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憑虛閣,作為駐蹕行宮,乾隆也這座古寺題寫了匾額和楹聯。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又將殿后經堂改建為“豁蒙樓”,并手書匾額。民國初建景陽樓。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后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 ... 查看詳情

明古城墻(中華門)

南京城墻周長約33676米,連同甕城全長37140米,高度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 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墻,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筑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 城墻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 中華門 應天府的正南門,是南京城墻上最大的一座城門,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城堡。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后稱“聚寶門”,1931年改為中華門。 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城堡東西寬118 ... 查看詳情

明故宮遺址

明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氣勢恢宏,是北京故宮的藍圖。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都城北遷后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后數百年間,自然損壞很嚴重。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由于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行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地上建筑已不存。今天在明故宮的遺址上建起了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交通乘游1、2路,5、9、17、25、29、36、51、65路車可達。門票午朝門公園1元。皇城部分免費開放,宮城部分門票2元。 查看詳情

陽山碑材

又名孝陵碑材。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決定樹一巨型石碑歌頌朱元璋的豐功偉績,以此穩定政局。于是,朱棣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額石材高15米,厚8.4米,寬10.7米;碑身石材高45米,厚4.4米,寬10.7米;碑座石材,高13米,厚13米,寬16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陽山山下建有明文化村。陽山位于湯山鎮西北,其石材很好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樹碑而在此開鑿的巨型石材,屹立于陽山之巔,故稱之為陽山碑材。交通1、火車站旁公交車站乘南湯線:4元/人,沿途還可停靠湯山古溶洞、明文化村。2、市內51路公交車,至太陽城站 ... 查看詳情

南唐二陵

李昪欽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冊和陶俑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和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 ... 查看詳情

靜海寺

它北倚獅子山,東接天妃宮,西臨護城河,占地約兩萬平方米;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還有潮音閣、鐘樓、井亭、華嚴樓、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規模宏大,可謂金陵名剎。鄭和晚年曾在此生活過。 歷史: 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臺,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后,英軍一度侵占上海,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靜海寺成為中英《南京條約》“議約”地,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 8月29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在停泊于靜海寺附近的一艘英國軍艦“漢麗華 ... 查看詳情

棲霞寺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于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小貼士:棲霞寺的素齋值得一嘗。交通水泥廠線、攝堯線、南棲線、南上線、138路可達。門票10元 查看詳情

烏衣巷(王謝古居)

烏衣巷位于夫子廟南,三國時是吳國茂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士都穿著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東晉初,大臣王導住在這里,后來便成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中唐,詩人劉禹錫以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嘆,足見王謝舊居早已蕩然無存。王謝古居:一九九七年,在烏衣巷重建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歷史資料、文物。古居可了解東晉時期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時期的歷史概況,緬想當年許多杰出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中所創造出的業績和成就。古居的主體建筑為來燕堂和鑒晉樓,另附有王、謝家族陳列、六朝歷史和文化藝術陳列、淝水之戰半景畫室、東晉起居陳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