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目錄

雪竇寺全稱雪竇資圣禪寺,歷史悠久,晉時開山時叫“瀑布院”,已有1700年歷史。公元999年北宋真宗敕賜“雪竇資圣禪寺”寺額。南宋寧宗時,評定天下寺院等級,雪竇列為“五山十剎”之一。

宋理宗趙昀御書“應夢名山”,遂有“應夢道場”的盛譽。雪竇寺歷經五毀五建,“文革”期間遭拆毀,僅存東廂房。現在的建筑是1986年4月重新修復的。

雪竇寺外,首先可見山門上的題字“四明第一山”,由蔣介石親筆所書。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來雪竇寺拜佛求答簽,當他抽到“飛龍升天,騰驤在望”的上上簽后,十分高興,馬上在雪竇寺住了11天。期間方丈朗清邀他題寫山門匾額,蔣介石欣然題寫了“四明第一山”五個大字。

山門內有兩株大樹,名叫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公孫樹。這兩株銀杏有雌雄之分,左邊為雌,右邊為雄。更珍貴的是它們系漢代所栽,人稱“漢代白果”。郭沫若游雪竇寺時曾說:“漢代大樹,誠不虛也!”

雄樹旁有一石碑,上書“彌勒應跡勝地”。是指彌勒佛與雪竇寺的淵源深厚。相傳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在奉化縣江水中現身,被長汀村人收養,后到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到雪竇寺講經弘法,因而岳林寺、雪竇寺被人們同稱為“彌勒應跡圣地”,公認為彌勒道場。所以,在雪竇寺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特建有一座“彌勒殿”。

進入天王殿內,迎面的一尊佛像,就是印度籍的正身彌勒,名叫彌苗,他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先于釋迦牟尼圓寂,上升到兜率宮,經過4千歲(相當于人間56.7億歲)后又回到了人間,成為釋迦牟尼的接班人。這里塑造的是帶冠彌勒,彌勒在佛教中的地位極高,佛教的“豎三世佛”中,過去佛是燃燈佛,現在佛是如來佛,未來佛就是彌勒佛。

天王殿內后是“彌勒寶殿”,正中是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塑像,兩邊是千尊形態不同的彌勒,背景是佛教的五大名山、五大道場,即山西五臺山文殊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道場和奉化雪竇山的彌勒道場。

大雄寶殿后是法堂,又叫藏經樓。只見法堂前有兩株楠木,相傳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親手所種,因此人們稱它為“將軍楠”。1937年1至11月,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在雪竇山。一天,他來到雪竇寺里,看到寺里的知客僧又新和尚正在栽種楠木,張將軍就參與了刨土栽樹,當時共種了四株。西邊兩株,在1956年被大臺風刮倒,現存東邊兩株。

法堂是高僧講經謙遜法的場所,樓上是藏經樓。近代的太虛大師,是民國時期佛教界的領袖人物,應蔣介石之邀,于1932年前來雪竇寺擔任方丈。1937年4月,馮玉祥將軍來溪口,送蔣介石胞史蔣介卿出殯,曾上雪竇寺,他為太虛大師題了“抗日救國”的橫福。

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位雪竇后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區占地面積52公頃,由東、中、西三條軸線和六大功能區組成。新建的主景區中軸線從南入口至大佛全長660米,高差99米。沿軸線依次有三學橋、大慈佛國牌樓、大山門、祥云樓、延輝樓、大慈摩尼之殿、龍華廣場、禮佛臺、未來大道、韋陀閣、伽藍閣、露天彌勒大佛。露天彌勒大佛通高56.74米,佛身高33米,采用錫青銅打造。

雪竇寺因雪竇山而得名,雪竇山縱橫數十公里,最高處海拔900多米,整個山的主峰叫乳峰,乳峰下面有一個石洞,洞內噴出來的泉水,如乳如雪,所以稱雪竇或乳竇,雪竇山的名稱就出此而來。

雪竇寺位于雪竇山中心,四面環山,兩流合匯,九個山峰猶如“九龍搶珠”,環境勝絕。

門票

統票門票價格為185元,有效時間為二日(包含景區交通費20元,及蔣氏故居景區、蔣母陵園景區和雪山景區門票165元)。

雪竇山景區門票價格為90元,(雪竇山資圣禪寺、露天彌勒大佛景區(雪竇寺內)、彌勒佛學院(雪竇寺西側200米)、太虛塔院(雪竇寺西側500),另有30元/人恭抱佛腳的香花券(自理)

售票時間:8:00~16:30

開放時間:7: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