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天氣預報

22 ~ 26℃
中雨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潮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甲第巷

甲第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賈望族聚居之地,濃縮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華。民居建筑山墻上的彩色嵌瓷,屋檐和柱頭上的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山墻屋脊的形式則根據房屋的朝向與布局有“金、木、水、火、土”五種,民居室內的地坪采用當地傳統的紅方磚,室內地坪的鋪裝也有一定的隱喻,如廳里地坪鋪成斜的“人”字型隱喻有人氣和人鼎興旺;臥室地坪鋪成錯縫呈“丁”字型隱喻生男孩;過道的地坪鋪成“田”字型隱喻家有田地。“義興甲三巷歷史街區”中的傳統民居內存許多古井和古木,現存古井143口,幾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古井,有些還在使用,在義井巷的東巷口還留有宋代古井“義井”,同時還植有樹木。甲第巷保留著潮州古民居的古色古香,如想目睹潮州古 ... 查看詳情

石庵

石庵,在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桂坑,明代(公元1368-1644)創建,明末邑人尚書黃錦避亂隱居於此,后人書“石庵”刻石為門額。向為僧人及居士管理,文革期間淪為農場,1988年歸還佛教協會管理,住持釋法云募集海內善信於1999年進行重修擴建,有佛殿、僧舍三十余間,山坡有謝友諒等居士捐建涼亭4座,巨石遍布,樹木婆娑,風景優美,是一旅游觀光朝圣佳處。寺中文物有石洞和鐫于石壁的明末黃錦所書“最上巖”三字;又有刻于峭壁的“不昧因果”、“寒拾留響”等大字。小貼士:石庵本身是一個寺廟。周邊山水比較秀麗,是不錯的自然風景區。但因石庵每年都有很多人前去游覽,生活垃圾到處可見,雨季之后游覽為佳。交通地址:潮安縣意溪鎮 ... 查看詳情

筆架山宋窯遺址

筆架山宋窯位于湘橋,城東筆架山西麓。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里,窯址鱗次櫛比,至今筆架山腳一帶的群眾,仍稱該地為“百窯村”。筆架山窯場始創于唐,極盛于宋。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譽為“廣東陶瓷之都”。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褐釉等,釉質晶瑩潤澤、如銀似玉,多數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力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自1953年起,廣東省博物館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對宋窯遣址進行考古發掘,失后清理了1 ... 查看詳情

從熙公祠

從熙公祠在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興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緒九年(1884),歷時十四年。從熙公祠座東向西,面寬31.22米,進深42.25米,為二進院落布局,前廳與后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后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后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架式木結構,地面鋪大理石規格磚。琳瑯滿目的建筑裝飾,使整座建筑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理分置精致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于門樓石壁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運用了“之”字形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人、事 ... 查看詳情

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俗稱學宮,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載: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后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大成殿是海陽縣學宮主要的建筑,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俗,重檐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金箱斗底槽柱網布置。潮州市博物館現設在縣儒學宮內,游覽學宮除欣賞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外,學宮內陳列藏寶甚多,文物種類齊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銅鐵錫器、潮州木雕、織繡品、古字畫、地 ... 查看詳情

葫蘆山摩崖石刻

葫蘆山因其由南而北,像一個仰臥的大葫蘆而得名。既是旅游勝地,又是摩巖石刻薈萃之所。成為歷代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葫蘆山摩崖石刻是廣東省內最負盛名的兩處石刻群之一(另一處是肇慶七星巖)。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現存138處石刻,是廣東省三大著名摩巖石刻之一。文體兼備,字體草、篆、行悉有。因時長日久,歷經劫難,至1982年文物普查,究實僅存138處,可供游人瀏覽。最具特色的是南巖寺上字徑2米的“湖山圖畫”,落款是清道光年間潮人丁秉賢題,還有于學謙寫的“為善最樂”及陳玉鏘書的“放大眼光”等崖刻書法遍布湖山峭壁上,成為游人揣摩、品賞的佳作。湖山石刻有大部分是歷朝名人賢士結伴遨游,題名存記, ... 查看詳情

己略黃公祠

已略黃公祠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面寬15.4米,進深25.7米。這是一座二進祠堂,坐北向南,首進與后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后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后廳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塊坯”的典型結構。門額有陰刻“已略黃公祠”5字,背面鐫刻“孝思維則”。整座祠堂建筑結構獨特,其門樓兩側及四周墻壁均鑲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畫幅,尤以馬面坡屋架的鏤空雙面雕為精湛。正廳面闊3間,明間較大。屋架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廳楣裝金漆畫,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梁柱間諸穿插構件間,有造型生動、內容豐富的戲劇木雕銅雀臺、張羽煮海、水淹金山寺等為內容的雕刻,惟妙惟肖,極為雅致。屋脊飾嵌瓷彩 ... 查看詳情

王大寶墓

“潮州八賢”之一——王大寶辭世后歸葬歸湖神前山“沉江月”地,其墓碑高2.3米,占地約四畝。上刻“宋禮部尚書大寶王公墓”。墓前石翁仲四,石獅、石馬、石羊、石望柱、石筍各二,分別對稱排列于墓兩側。石雕線條粗擴,工藝簡練古樸,雄渾厚重,氣勢非凡,堪稱宋代大型石雕群。 王大寶 王大寶,字元龜,歸湖湯頭人,系“潮州八賢”之一,生于宋紹圣元年(1904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廷試得中榜眼。初授南雄州教授,紹興初樞密計議,紹興八年(1138)差監登聞鼓院,主管臺州(浙江臨海縣)崇道觀。后乞辭家居,適逢宰相趙鼎謫居潮州,大寶每天與之研習《論語》,其學識深得趙鼎的賞識。不久,王大寶又被任命為連州知州,在 ... 查看詳情

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鈺的府第,被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筑”,現已辟為民俗博物館。該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建筑座北朝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幅墻壁仍保留桃紅之竹編灰壁。整座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大方。交通地址:潮州市湘橋區中山路葡萄 ... 查看詳情

鎮風塔

鎮風塔在饒平縣拓林鎮東北l千米的風吹嶺西麓。困拓林地處海濱,屢遭風潮之害,昔人于嶺高面海,常年風聲颯颯的風口處建塔,取鎮風鎮水之意,故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身各層用石板鋪蓋,游人可在塔內沿螺旋形石階登上各層,塔廊還裝有石欄桿,每層開設圓窗和拱門,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覽觀山勝。1985年省文管會撥款維修。1989年6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地址:饒平縣拓林鎮風吹嶺西坡。交通:黃岡-柘林公車。線路導航:乘坐黃岡-柘林公車柘林終點站下車后步行上山。自駕車可從鎮內順白雀寺方向的路而上,車停白雀寺前。門票門票:免票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