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天氣預報

9 ~ 25℃
東南風3-4級轉<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嘉峪關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七一冰川

冰川斜掛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旅游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于冰川海拔較高,游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目前旅行區的公路已修建至3800米處高山草甸,而后有5千米的人行山道,冰舌末端有“青山不老,為雪白頭”石碑。冰川腳下設環保站和接待站,有比較完善的招待設施。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位于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 ... 查看詳情

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文物陳展充分應用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法,配置了語音同聲翻譯系統、自動監控系統、自動恒溫系統、自動消防報警系統、游客查詢系統等國內較為先進的設施,在省內博物館中屬領先水平。其中“中華之魂”長城歷史文化陳列包括:“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長城歷史沿革”;“金戈鐵馬-邊塞烽煙-古代長城戰爭”;“長河落日-絲路花雨-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北漠塵清-山河形勝-嘉峪關”四個單元。陳展總面積2700平方米。油畫“長城萬里圖”以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中國長城的主要景觀濃縮于畫卷之中,油畫面積為220.5平方米,為西北之最。超寫實雕塑場景-“西出陽關、春風玉門”以河西長城的陽關和玉門關為 ... 查看詳情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9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 ... 查看詳情

新城魏晉壁畫墓

魏晉磚壁畫墓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后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于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筑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筑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墻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 ... 查看詳情

長城第一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 ... 查看詳情

懸壁長城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于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處,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懸壁長城、“絲綢古道”雕塑群、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景區的主要項目分為四大功能區,即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懸壁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區、休閑度假區、管理區。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貫穿整個景區,有“絲綢古道”雕塑群。懸壁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區有懸壁長城、水門和古代兵器展覽等內容。休閑度假區就是長城北側綠化區域和景區入口小廣場,這里向游客提供燒烤、茶飲、棋牌娛樂和出售旅游紀念品等休閑服務。管理區主要指長城南側的旅游服務設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衛生間、廣場、停車場等。“絲綢古道 ... 查看詳情

東長城

東長城的走向是,從西長城北部城墻中間的新腰墩起,折而向東北,與北邊城墻成“丁”字形。整個東長城踏查有24,378米,與歷史記載出入較大,主要原因是通過農田和居民點的一大段,具體走向多數已無法順跡查明。從新腰墩起到野麻灣堡這一段長城,因是通過戈壁,雖經四百余年風蝕,但人為破壞較少,故基本完整。這段長城總長為18,760米,其中存墻13,660米,殘基5,100米,墻殘高2.45米,上部寬1.3米,底寬3.5米,為黃土摻沙后夯筑墻,夯土層19~13.6厘米不等。墻內也有松、楊、柳木樁和芨芨草。這一段長城上,據傳有墩臺12座,現在較完整的9座,已毀3座。墩殘高9米,底長10米,底寬7米,上寬5米,上長 ... 查看詳情

東甕城和西甕城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庭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查看詳情

光化樓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樓下即為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 查看詳情

黑山摩崖石刻

1972年至1978年在嘉峪關西北20千米黑山峽巖壁發現了自新石器時代后期至公元前1世紀古代游牧民族所繪制雕刻的巖畫。巖畫的內容有狩獵、舞蹈、操練以及飛禽走獸等共計153處,分布在2千米長的黑山峽紅柳溝壑和磨子溝、四道鼓溝中。其中,“操練圖”全圖30余人,分上中下三列操練,格斗、對打、吆喝、指揮、監督,各司其職,為我國巖畫中反映操練題材的代表作。雕刻古拙、畫面抽象、風格獨特,很有欣賞價值,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從市區往返約50公里,需60元左右。下車后還得步行一段才能到達景點。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