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目錄

    國清寺景區位于天臺縣城北3公里,天臺山南麓,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
    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初名天臺寺,后改國清寺。南宋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
    全寺總面積為7.3平方米。建筑布局“起、承、轉、合”,分為五條縱軸線,中軸線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東一軸線為鐘樓、聚賢樓、方丈樓、迎塔樓、梅亭、祖師亭;東二軸線為客堂、大徹堂、修竹軒;西一軸線為清心亭、三圣殿鼓樓、三賢殿、妙法堂(上為藏經閣)等,西二軸線為伽藍殿、羅漢堂、玉佛閣等,構成一個擁有二萬多平方米、六百余間房屋的古建筑群。
    國清寺寺宇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既有佛教建筑嚴整對稱的特點,又給人以靈活自如之感。與其他名剎相比,國清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更具地方特色。從自然景觀來看,國內大部分名剎選址于三面環山的谷地(如寧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靈隱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國清寺卻坐落于四面環山的“五峰層疊,雙澗回環”封閉式的地理環境之中。

    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旬鶴、洪適、袁牧、郭沫若、鄧拓、趙樸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
    寺內有中國佛教天臺宗第五祖章安灌頂手植的隋梅,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子、拾得、豐干的三賢殿、重13噸的釋迦牟尼青銅像、十八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
    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僧為研究《大衍歷》至國清寺求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
    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在天臺山創立了中國佛教史第一個宗派—天臺宗。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最澄至國清寺求法,回國后在京都比睿山創建了日本天臺宗。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北宗傳入朝鮮。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國清寺已成為名播中外的旅游勝地。

寺外勝景:
    [隋塔]
    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給他授菩薩戒的師恩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茸。塔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省現存最高的古塔之一。
    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的四周空洞。其色絳黃,雄偉壯觀。民初整修時,從塔中取出7方隋菩薩石刻線條造像,藝術價值很高,現藏寺內三圣殿前塔碑室。
    [寒拾亭·豐干橋]
    從隋塔下方過七佛塔進國清寺,必經一亭一橋。亭名“寒拾亭”,橋名“豐干橋”。這是為紀念唐代國清寺內寒山、拾得和豐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
    寒拾亭,飛檐翹角,石砌門窗,亭名取自寒山、拾得兩人名字。亭的前后有“五峰勝境”和“萬松深處”的匾額。寒山和拾得,在我國民間稱“和合二仙”,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征.
    過寒拾亭不遠,就是豐干橋,橋下清流潺潺,橋頭有石獅守護,顯得古樸莊嚴。
    [巨贊塔]
    在隋塔北,方形石結構。巨贊(1908—1984)俗姓潘,名禁桐,江蘇省陰縣人,早年參加革命。1931年從杭州靈隱寺出家,曾住天臺,后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著述甚豐。1968年遵其遺愿安放其骨灰于此。 
    [章安塔]
    在寺東祥云峰麓。章安名灌頂(561--632)原常州宜興,祖上因避亂遷往臨海章安(今屬臺州椒江區),故人稱章安大師。
    從23歲起隨侍智者大師,筆錄其方教,卒后葬于此。塔頭寺旁有其衣冠冢。他與智越禪師同為為國清寺開山祖師。現存塔為1985年春重建。
    [一行禪師塔]
    在寒拾亭側山腳,為唐代密宗高僧,天文學家一行禪師(673—727)的紀念冢。墓塔通體白石雕砌,莊嚴肅穆,中書“一行禪師之塔”六個大字,明董其昌曾重題。旁邊有一幅對聯:“博覽經史編著大衍歷,弘開密法注釋日經疏”。總結了一行禪師的一生功德。此塔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行禪師衣冠冢,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可乘公交車5、7、9路

門票

進寺必先買進山券10元/人,寺院門票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