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天氣預報

16 ~ 28℃
晴轉多云
東風3-4級轉<3級
查看天氣詳情
洛陽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廣化寺

坐落在龍門村西的山崗上,始建于北魏時期。寺前有199級寬大的石階,寺內全部為仿清式建筑,青瓦紅磚,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伽藍殿、三藏殿、地藏殿等,古色古香。寺內有無畏禪師塔,是為紀念唐朝時來中國傳揚佛法的天竺僧人善無畏而立。 查看詳情

靈山寺

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洛陽市西南40公里,今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背依山崖,面臨洛河,座南朝北,和多數中國佛寺方向迥異。相傳周靈王寢葬于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建筑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后樓及左右配殿等。現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檐歇山頂,斗拱梁枋,還保留著金代建筑的遺風。大雄殿內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后面磚墻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下有一座七級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東角門外有塔林,東南有鳳凰泉。靈山寺古柏蔥郁,云煙縹緲,流泉潺潺,殿宇玲瓏,自古被譽為“乃一方之奇觀,光千古之名剎 ... 查看詳情

龍馬負圖寺

位于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該寺因有龍馬“負圖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是中原河洛文化尋根問祖的旅游圣地。該寺始建于晉懷帝四年,初名“浮圖寺”。山門兩側分立“圖河故道”、“龍馬負圖處”兩通巨碑。伏羲大殿是寺中的主殿,內塑伏羲圣像;殿右側塑有高3米的龍馬像。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學者程頤、朱熹、邵雍、王鐸等人撰述的碑銘詩賦。《周易》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相傳六七千年前,有龍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背負“洛書”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圖洛書”演繹出陰陽八卦。據研究,河圖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圖,洛書則是龜甲卜文。門票10元 查看詳情

白云觀

位于孟津縣老城鄉東良村東南半公里的邙嶺翠云山上。白云觀原有祖師殿、崇圣母殿、老君殿、玉皇大帝殿等建筑,后均被毀,現僅散存有清代石碑數通。現在原址上建有玉皇殿,整個大殿紅門紅柱,在綠樹叢中十分醒目。 查看詳情

呂祖庵

又叫呂祖廟,坐落在洛陽市北約2.5公里的邙山上。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這里小憩,后人為紀念他,遂在此處修廟塑像,這就是今天的呂祖庵。呂祖庵現存建筑多為清代所建,主要有歇山式山門、卷棚、大殿(原供呂祖像)、二殿、配殿及廂房等建筑,另有石獅一對,古碑碣十余通。該庵依山臨水,庵院小巧玲瓏,風景清幽,歷來就是避暑勝地。 查看詳情

藏梅寺

本名白云寺,位于偃師縣顧縣鄉的回龍灣村青龍河谷中,峰巒拱秀,溪流縈回,林木蔥郁,幽靜秀美,因背靠白云山而得名。舊時香火鼎盛,規模宏大,有四層院落,頭層為四大天王殿,殿前東壁塑有黃巢坐像,披盔戴甲,氣勢不凡。據《鞏縣志》記載,唐代黃巢起義西伐長安時,曾在此駐兵,并挖洞貯糧。直到今天,附近還有閱兵臺、練兵場、飲馬泉等舊名。二層大殿供彌勒佛像。三層為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佛。最后一層是僧人居所。1991年,僧俗各界集資重修,使荒蕪的寺院重新成為二座三間寬的琉璃瓦硬山式殿堂。交通藏梅寺位于洛陽與鄭州的交界處,到洛陽或鄭州后做鄭州—洛陽公共汽車,在營房口下車后可到。 查看詳情

福昌閣

福昌閣位于宜陽縣城西30公里處的福昌村。據舊縣志記載,隋朝曾建福昌宮。現存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以后曾進行過全面修葺,近年又再次重新翻修。此閣坐北朝南,閣頂覆蓋黃綠琉璃瓦,閣前筑有120余級石階,氣勢雄偉。閣內塑有祖師金身,閣的東西兩側山崖上修建有呂祖、華佗、老君、魯班、藥王、西佛等神洞,每月初一、十五香煙繚繞,誦經聲不斷。閣下“燕堂書齋”為宋人樂輔國建造。原有殿堂三間,為清代卷棚式建筑,并有廂房四間,構成一座小型院落。墻壁上有十幾塊古碑刻,其中《燕堂記》為北宋人富弼撰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查看詳情

高龍中岳廟

位于偃師高龍村以東半公里處,與登封中岳廟相對應而稱為“下中岳廟”,又因村名而俗稱為“高龍大廟”。這座廟保存完好,內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彩繪。大殿有三間寬,為單檐歇山式,四面飛檐都用斗拱,室內梁柱也用斗拱,殿內梁柱上均有彩繪圖案,用色華麗大方。殿頂山脊上滿是精美的磚雕圖案,有魚躍龍門、祥龍騰云等。四角戧脊上原有韓信、龐涓、子都、羅成塑像,“文革”時被毀。大殿前有兩座殿堂,殿后有寢宮數間,均由青磚青瓦建成。 查看詳情

古唐寺

位于洛陽市東郊唐寺閥村內,始建于唐朝,原名福先寺。該寺的奇特之處在于它是坐南朝北,而一般中國佛寺的取向均為“坐北朝南”式。據有關資料記載,古唐寺的原址在今天洛陽市郊區瀍河鄉塔灣村西頭“唐寺崖”處。明朝時一度洛河泛濫,將寺沖毀。洪水過后,鄉民將寺中留存的部分遺物北移數里,重建寺院。寺內現存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余方。 查看詳情

觀音寺

位于汝陽縣城東南十多公里的圣王臺村北坡,又稱下寺。北臨汝河,東傍板棚河,南依鳳凰山,綠樹蔥郁,景色宜人。觀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東面窯里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所含禪機耐人尋味。西面窯額題“圣澤日新”,窯內有一股清泉流出,經石橋繞向前院,注入東西湯王池。窟后建有一座高臺,上有大湯王殿及東西廂房。臺上栽植數株銀杏樹和“扭筋蓮花柏”,游人可在此盡享前人留下的余蔭。觀音寺中還有湯王池、洗心井等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