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天氣預報

13 ~ 28℃
西南風4-5級
查看天氣詳情
沈陽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位于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是一座坐北有朝南、面闊六間、進深一間的硬山式青磚瓦房。該舊址經過維修已恢復原貌,對外開放,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河研究學習東北地方黨史的基地。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平方米。其東側四個房間是1927年月10月-1929年7月期間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所在地,是省委書記陳為人的辦公和居住舊址,這里共經歷三屆省委,是我黨在東北地區的重要革命遺址之一。門票免費開放 查看詳情

東北大學舊址

東北大學舊址位于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東側,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大學于1923年開始籌建,至1930年建成。1928年張學良任校長后,實行男女同校,增設學院,延聘教授,大力發展體育。一批著名學者如章士釗、梁思成等在此任教。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革命和建設人才,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詳情

日俄沙河會戰碑

日俄沙河會戰碑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鋪鄉魏家樓子村東的煙龍山上,煙龍山南北兩個山頭上分別立著兩座墓碑。北山上的十字架形石碑為俄軍墓碑,建于1911年至1912年。南山尖塔形的為日軍墓碑,建于1912年。矗立在沙河岸邊的兩座墓碑是日俄戰爭給沈陽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一個鐵證。 歷史背景—— 沙河地區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 奉天會戰:1904年月10月16日,日軍第四軍從蛇山子、于家洼子向沙河南岸萬寶山進攻。萬寶山是沙河的制高點。由旅順俄軍控制。此前,俄軍在各個戰場連續失利,旅順俄軍已陷于困境,沙俄政府非常渴望扭轉戰局。沙俄從遠東、中亞甚至歐洲抽調大批部隊開往前線 ... 查看詳情

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原先位于沈陽市沈陽南站廣場中心,正面直對中華路大街。1945年8月下旬興建,同年10月落成,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紀念碑遷移到了沈陽市陵東街上崗子1號,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側。蘇聯紅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是為紀念1946年8月24日蘇聯紅軍配合我人民武裝力量擊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沈陽戰爭中犧牲的蘇聯紅軍坦克部隊烈士而修建的,它象征著中蘇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紀念碑為方柱形,用花崗巖條石砌成,通高24.27米,分碑頂、碑身、基座三部分。碑身高18.4米,正面最上嵌鐮刀斧頭立體五角星,中嵌蘇聯國徽,下嵌“光榮屬于偉大的蘇軍”俄文碑文,皆銅鑄。碑身左右側下方嵌青銅蘇聯坦克部隊戰斗事跡 ... 查看詳情

清沈陽故宮

清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沈陽路171號,地處沈陽市中心,與繁華的中街毗鄰,是全國保存至今的清代最早的宮殿建筑群,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被譽為“關外紫禁城”。清沈陽故宮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4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清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建造和使用的宮殿,現存古建筑100多座。清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年間皇宮已在北京,但皇帝有時也“東巡 ... 查看詳情

清昭陵(北陵)

清昭陵位于沈陽市皇姑區泰山路12號,在北陵公園內,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處于沈陽北部,故又稱北陵。清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清昭陵與清福陵和永陵合稱為“關外三陵”,也是清初關外“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偉、的一座。昭陵不依山傍水,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墻(圍墻),極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中部,從正紅門到隆恩門;后部,從隆恩門到寶頂。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兩側呈對稱布局,建有輔助建筑。清昭 ... 查看詳情

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朝陽街少帥府巷46號,地處清沈陽故宮南側,為一方形大院,是奉系軍閥首領、東北軍統帥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張氏帥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張氏帥府始建于1914年,占地3.6萬平方米,是集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龐大建筑群,也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名人故居。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少帥府”,為三進四合院,共有房舍74間。 在偽滿時期,張氏帥府的建筑多被毀壞,園內雜草荒蕪。建國后,政府曾多次進行重建和修葺,現以大青樓和小青樓向游客開放,可參觀的有著名的老虎廳、豪華的宴會廳、東北政務委員會以及張作霖起居室、張學良夫婦臥 ... 查看詳情

清福陵(東陵)

清福陵位于沈陽市東陵區東陵路210號,距沈陽市區東北11公里,故又稱東陵。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寢,現在此處建有東陵公園。清福陵2004年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清福陵后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萬松聳翠,陵寢現存古建筑32組,占地19.48萬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威嚴,是中國古建筑群中的精美杰作。依山勢而修筑的“一百單八蹬”(108級臺階),象征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志,也是明清皇陵中獨一無二的建筑形式。背景資料——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姓愛新覺羅,受明冊 ... 查看詳情

清初四塔

在沈陽城的四周各建有四座塔,每座塔的旁邊各建有一座喇嘛寺院。南塔名為“廣慈寺”,北塔名為“法輪寺”,東塔名為“永光寺”,西塔名為“延壽寺”。四塔始建于1643年,皆距古盛京稱5華里左右,與城內官闕相輝映,有“皇圖一統大,佛塔四門全”之氣。四塔四寺除名稱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規模和造型幾乎完全一致:四塔樣式相同,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全塔通高26米多。乾隆皇帝曾為四寺題寫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延壽寺為“金粟祥光”,廣慈寺為“心宏彼岸”,法輪寺為“金鏡周園”。東、南、西三塔相繼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復,西塔由于過分殘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時發現了地宮, ... 查看詳情

遼濱古城·遼濱塔

遼濱古城·遼濱塔位于新民市東北29公里處的遼濱村,是一座千年古城的遺跡。這座古城地處遼河與秀水河的交匯之處,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東晉時期,這里就已經成為軍事重鎮。遼代是其歷史上最興盛的黃金時期,遼的統治者促進此地的繁榮,在這里設立了遼州治所,還從薊州大批移民。后來長期的戰亂使這座繁華古城遭到嚴重破壞。遼濱古城為方形,占地約11萬平方米,城墻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兩座城門。遼濱塔建成在古城址西南的平崗上,用磚砌成,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塔高約44米,塔身每面有佛龕,雕有坐佛,佛像的上方有兩名飛天翩翩起舞,佛像的兩側各有一座脅侍。遼濱古城·遼濱塔在維修時,從古塔地宮發掘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