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氣預報

22 ~ 27℃
中雨轉雷陣雨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于黃花崗。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斗爭中的第十次。這次起義原定于4月13日(農歷三月十五日)在廣州發難,趙聲、黃興為革命軍的正、副指揮。計劃攻占廣州后,由黃興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湖南,攻湖北;趙聲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選了五百名優秀的革命黨人為“選鋒隊”(即敢死隊,后來實際增至八百名),起義時由十路軍進攻兩廣總督署、廣東水師行臺、警察署、軍械局、炮營、電信局等,打開廣州城各大門,在小北門迎接新軍入城等作了較充分的準備。

  由于海外的募款和購買的武器未到齊,以及臨近起義前(農歷三月十日)溫生才刺殺了清政府在廣州的將軍孚琦,清政府加強了戒嚴防范,并全城搜查革命黨人,因而起義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趙聲以及在香港和廣州附近各縣隱蔽待命的數百名“選鋒隊”,在起義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后確定起義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趕到廣州集中,黃興便將原計劃十路進攻改為四路進攻。但發難時只有黃興自己率領的一路參加起義,其余三路的領導人陳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這三路選鋒隊無人領導,又無法領到武器,未能參加戰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在形勢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義的情況下,毅然率領革命黨選鋒隊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纏著作為起義標志的白布,腳穿黑色橡膠鞋,從現越華路的小東營指揮部出發,一舉攻入兩廣總督署。在蓮塘街吳公館,同樣裝束的革命黨選鋒隊三十多人在喻培倫、饒國梁等率領下同時奔襲總督署。黃興率領隊伍攻入總督署后,準備活捉兩廣總督張鳴歧,迫使他號令兩廣清軍反正。但張鳴歧聞風聲后躲到水師行臺,革命黨遂放火焚燒總督署后退出。此后黃興和喻培倫所率領的革命黨人分成幾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當日,原來準備響應起義并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軍和巡防營等,因起義前被清政府收繳了武器,或因聯絡不上而沒有參加起義;有的因起義時沒有在臂上纏上作為標志的白布而發生誤會,致使革命黨人因敵我懸殊等原因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在起義中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漫長的封建統治奠下了基礎。

  在戰斗中和失敗后,被殘殺的革命黨人,遺體血肉模糊,陳尸于街頭示眾,慘不忍睹。同盟會人潘達微先生冒險挺身而出,不顧滿清當局禁令,以《平民日報》記者的公開身份,5月3日,組織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爛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遺骨收殮及葬于此,使一代英烈的業績彪炳史冊,永垂不朽,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