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氣預報

22 ~ 32℃
多云轉雷陣雨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建筑風格

  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后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筑裝飾工藝早在 20世紀 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筑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筑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后于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至今)。

    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筑裝飾以及鐵鑄工藝, 琳瑯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 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墻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書院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陳家祠它的建筑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制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筑,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