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目錄

武漢天氣預報

16 ~ 28℃
陣雨轉多云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顯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歷時40年建成。   
    陵園由30余處規模宏大的建筑群組成,依山間臺地漸次布列有純德山碑、敕諭碑、外明塘、下馬碑、新舊紅門、御碑樓、石像生、欞星門、九曲御河、內明塘、方城、明樓、前后塋城等,建筑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是建筑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杰作。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議”的產物,規劃布局和建筑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臺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瑤臺與雙塋城:在明代帝陵中,前后兩個塋城的建置可謂絕無僅有。顯陵前后兩個塋城的形成與其主人身份的變化緊密相關。前塋城建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規制建興獻王墳時建造的。世宗朱厚熜登基后,追封其父為“興獻帝”。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親臨鐘祥,選定新址,將其父母合葬于新寢,兩塋城之間用很長的平臺連接起來稱為“瑤臺”。
    雙龍琉璃影壁:棱恩門兩側精美的琉璃影壁,為明代各帝陵所無。花心正面為瓊花圖案,背面為雙龍圖案,其做工非常精美。
    九曲御河:是顯陵陵區的主要排水設施。顯陵御溝以其排水體系之完善、體現風水理論之完美,與明朝前七陵形成顯著的區別,成為顯陵文物特色和旅游資源中的重要內容。
    龍形神道:顯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體保留神路龍鱗具體做法的陵寢。中間鋪筑石板,謂之“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總稱為“龍鱗道”。

    貼士:大禮議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因武宗沒有子嗣,慈壽皇太后和首輔大學士楊廷和決定遵奉“兄終弟及”祖訓,在他們炮制的武宗遺詔中“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
    朱厚熜登極,是為明世宗。按照封建主義的倫理,朱厚熜應過繼給孝宗皇帝做兒子。但世宗為自立體系,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親為皇帝。此舉引起朝臣激烈爭論。
    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諭禮部“今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反對派200余人相繼跪在左順門,自早至午。世宗數次命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進行抗議。朱厚熜大怒,著錦衣衛將五品以下的在場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其余人全部逐出朝廷,還分別受到入獄、奪俸、貶官、戍邊等處罰。用武力“平息”了這場長達3年的“皇考”之爭。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追尊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歷史事件史稱“大禮議”。

明顯陵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章圣皇太后蔣氏的合葬墓。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交通

武漢市內各長途汽車站都有高速大巴直達鐘祥,票價約50-60元/人,行駛時間3.5-4小時,在鐘祥轉巴士便可至顯陵。

門票

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