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火石寨

每當春夏時節,滿山遍野花草叢生,色彩斑斕,蜂戀蝶舞,生機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間,還生長著一簇簇箭竹,為北方山水增添幾分南國姿色。在火石寨方圓百里之內,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觀,還有十多處石窟建筑,它是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的。禪佛寺石窟與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圣地。石窟鑿造在一座尖頂寶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約120米,猶如長矛刺天,四壁懸空,奇特異常。若攀上峰頂,云霧飄然腳下。石峰東西現存石窟10孔,殘存壁畫、石雕須彌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頂15米處,呈長方平頂式,當地居民 ... 查看詳情

胭脂峽

胭脂峽位于涇源縣城東北8千米的黃花鄉羊槽村東側,東臨崆峒山,西接六盤山,南與老龍潭相望,峽谷全長45千米,形成于8億年前的奧陶紀。“胭脂”一名是由春秋時代在這里繁衍生息過的少數民族“焉支氏”、“焉支”部落演化而來的。很早以前,胭脂峽及周邊地帶,草木茂盛,處處緋紅耀眼,不僅是人們牧耕的好地方,而且是采集胭脂的勝地,所以命名這座山為胭脂山。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穿胭脂服,用胭脂粉,食胭脂花卉,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胭脂花草,被周圍其它民族稱為“焉支”、“焉氏”,“焉”在古漢語中是“紅”的意思,與現代的“胭脂”同意。胭脂峽不僅有詩一般好聽的的名字,而且還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胭脂峽東險西奇,南繡北絕,在大自然藝術 ... 查看詳情

安西王府

六盤山東麓的開城,是成吉思汗、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共同苦心經營的一塊黃土地,也是安西王府的所在地。安西王府的建筑規模十分宏大。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考察開城遺址時,地表層還有裸露的黃、綠、白三種琉璃建筑碎片,尤以綠釉、黃釉琉璃瓦為數最多,還有黃釉龍紋圓瓦。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龍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的宮殿才能用黃釉琉璃瓦并飾以龍的圖形。這說明這里曾經有行宮建筑。西安王府的宮殿府庫豪華壯麗,又有花園、養魚池等供安西王及其王妃游玩的場所。可惜這些建筑都毀于一場地震。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壬寅,“開城地震,壞王宮及官民廬舍,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從壓死的人數看,當時的宮邸、房屋建筑面積是很龐大 ... 查看詳情

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于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匯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東瀕店洼水庫,西臨朝那湫,北依羅家山,四野群峰環抱,形僅龍騰虎躍。朝那城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為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如今朝那古城斷垣殘墻,古樸渾厚,新建的商貿大樓與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寬闊的瀝清公路與僻巷小徑并存,繁華的街市與恬靜的農舍別具一格,幽靜肅穆的東山清真寺與書聲瑯瑯的古城中、小學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構成一幅古樸優雅的畫卷。 查看詳情

固原關帝廟

固原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座落在固原城北門外,地處橫貫固原南北的大通道兩邊。路西是關帝廟山門及廟院,路東有關帝廟大戲樓,南北大車道從中間穿過。廟院占地面積,不包括路東的戲樓,足有八畝。關帝廟信士甚多,香火旺盛。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三日兩次關帝廟會,總要唱三至五天大戲,城內商賈都來北門大路兩側設攤叫賣做生意。廟會日,山門前戲臺口張燈結彩,懸掛橫幛,鐵旗桿上高懸三角鑲邊龍旗,一派節日氣氛。平時,關帝廟也是香客游人往來不斷。當地人們迷信,生下孩子就抱去關帝廟焚香燒表,虔誠禱告之后,在關老爺的棗紅大馬肚子下面穿過,叫“過關”,以求吉利平安。據說這樣可以驅病避邪,使孩子健壯成長。 查看詳情

南城村清真寺

固原黃鐸堡鄉南城村清真寺,有明顯的題記,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604年),后經歷代維修,現在保存下來的是1980年重建的。現有大殿5間,配房4間,沐浴室3間,其他用房2間,占地面積2畝。黃鐸堡,唐朝時名為石門鎮,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外國使節、商人、伊斯蘭傳教徒,都須經過石門鎮抵固原,然后才能到達唐都長安。 查看詳情

秦漢蕭關

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御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御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是游人觀覽的好去處。 查看詳情

唐制勝關

唐代原州七關之一,舊號大震關或大振門。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隆德--涇源公路通過。現為涇源縣香水鎮永豐村即官莊。遺址呈正方形,邊長各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建有甕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被墾為農田,城墻殘高約1米。地面散布大量唐代磚瓦陶片,也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先后出了土唐、宋、元代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查看詳情

無量山石窟

無量山石窟位于彭陽縣城西北25公里的川口鄉田莊村,背靠無量山,面向石峽河,傍山依水,風景秀麗。石窟開鑿于半山腰石崖上,共有兩窟,中間相隔約50米,坐南面北,沿石峽河東西排列。此窟建于1032年(宋天圣十年)。1985年,無量山石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彭陽縣人民在石窟周圍植400株“文物古跡紀念樹”。 查看詳情

須彌山石窟

石窟經年累月,風雨剝蝕,加之人為破壞、地震災害,至今造像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樓、子孫宮、園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等5個景區內。現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余尊。第51窟雖遭地震破壞,仍能看出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組成,規模很大。主室面寬26米、進深12米多、高12多米,造像高達7米,主室高大的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龕中為一佛兩菩薩,里辟長方形壇床,上面并列著3尊端坐的大佛,身高6米,氣勢雄偉,是造像中的珍品。過大佛樓,參觀子孫宮。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于此。子孫宮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須彌山開鑿最早的一個。窟內佛像雕繪結合,色調古樸,其造型與云岡、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