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天氣預報

18 ~ 27℃
東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三明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石壁村

位于閩贛交界的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原來只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來,由于中原戰亂,漢民紛紛南遷,經過長江溯贛江,翻過武夷山麓后終于找到石壁這樣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并開始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獨特的語系和習俗,始稱“客家”。因此石壁有“客家搖籃”和“客家祖地”的稱譽。這里保留不少客家遺跡,還保存著客家人的語言和傳統風俗習慣。石壁村口有公祠牌坊,沿著“客家之路”進入公祠的大門,正殿玉屏堂內供奉著客家152姓祖先的牌位。除去客家公祠,村內還有許多各個姓氏自己的祠堂,體現著客家人對先祖與故土的感念和追懷。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明市旅游部門開辟了“客家祖地之旅”,海內外客家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回寧化石壁尋 ... 查看詳情

甘露巖寺

甘露巖寺隱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邊一塊紅色巖石象一口大鐘,右邊那塊像一面巨鼓,有“右鼓左鐘,妙(廟)在其中”的說法來形容其地理位置。鐘鼓石前有三棵古松,巖寺的山門碑刻上題有宋朝進士鄒恕贊美寺廟建筑特色和景物的詩作。甘露巖是一個天然的內窄外敞的洞穴,高約80米,深30米。洞的上下為礫巖,中層為砂巖,滲出的泉水經巖層濾凈,清甜甘冽如甘露,寺廟因此被稱為甘露巖寺。寺廟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洞穴上部寬30多米,下部寬卻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則以獨木擎天的方式解決巖勢上寬下窄的難題,這也是巖寺最神奇的地方。一根柱子落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樓閣,整個重檐歇山式的層樓疊閣包括上殿、蜃閣、觀 ... 查看詳情

革命烈士紀念碑

寧化革命烈士紀念碑高18米,用青白色花崗石成。碑身正面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共15個鎏金大字。碑座前面刻有碑文一塊,并建有上下兩層平臺,上層長20米、寬15米,下層長40米、寬30米。平臺緊接100級石階,為瞻仰者上步行之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寧化縣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二萬五千里長征起點縣之一、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后期所在地。全縣有1.3萬多人參加紅軍,其中3000多人為革命獻出生命。1977年,建此紀念碑以資紀念。位于寧化縣翠江鎮北山頂峰,縣革命紀念館右側。門票免費 查看詳情

會清橋

環繞貢川古鎮的沙溪、胡貢溪兩條河流,一條自南向北,一條從西到東,交匯在貢川南門處。在胡貢溪的水尾處建有一座古橋,連接貢堡與巫峽頭兩地。雨季時節,胡貢溪水較渾濁,沙溪水較清澈,交會處涇渭分明,因而貢川人將這座橋梁冠名為“會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會清橋為南北向,兩墩三孔,橫跨胡貢溪之上,連接貢川堡與巫峽頭,橋長41米,寬7米,橋面高8.1米,橋身用丹霞石砌成拱券型。橋上建木屋,形成長廊式走道。橋屋11間,56根木柱,橋兩端有門樓,中部是升起的橋亭。橋屋采取五架抬梁式,斗拱則有“一斗三升”、“角背拱”、“駝峰拱”、“如意拱”等,既有實際功能,也有較強的裝飾作用。橋屋門樓的屋檐之下還可見到泥塑和彩繪。門 ... 查看詳情

聚龍寺

聚龍寺始建于唐開元九年(721年),俗稱瓦翠坪,歷代均有修繕。該寺風景瑰麗,廟宇宏偉,竹林蔥籠,是佛家圣地,閩省“四大名寺”之一,教徒遍布海內外。寺內殿宇巍峨,不僅是佛家弟子的行有去處身,也是歷代名人騷客必游之地。1933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率領紅軍由建寧路經楓溪時曾慕名一游。該寺原有觀音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下殿、方丈樓、藏經樓、觀山樓、僧房、膳萬、廚房等大小120多間組成一個16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現恢復了原貌,成為佛教活動重地和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明溪縣楓溪鄉1.5公里處的壽山頂上。閩省“四大名寺”之一門票5元 查看詳情

天臺巖寺(李家巖禪寺)

李家巖原名“天臺巖”,明末李春燁曾在此苦讀,后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于是后人便以“李家巖”稱呼此地。而天臺巖寺就是他靜心讀書的地方,所以也被成為“李家巖禪寺”。從山下沿一條古舊的石階往上500米,有一條懸掛于絕壁之上的巖槽走廊,巖槽開口朝外,外圍筑上了鐵、木兩層欄桿,以方便行走;其盡頭就是天臺巖寺。進入巖寺之前,先穿過一條半米寬的石鑿小道,面前石門書寫一楹聯“具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橫批“吞吐天地”。此為“雪洞”,即昔日李春燁讀書的石屋,現為小佛堂。與雪洞相連的建筑就是天臺巖寺,中為佛殿,左為輔房,右為禪房,簡樸無華,與幽僻的巖穴氣韻相通。位于泰寧到寨下大峽谷的中途,從縣城出發只有十 ... 查看詳情

證覺寺

證覺寺又名證果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據說福州鼓山上的寺廟就是仿照證覺寺建成的,所以民間素有"先有將樂證覺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說法。證覺寺形似"觀音座蓮",分上、中、下三殿,皆雕梁樓、齋堂、僧房、方丈室、閱覽室、旅客臥室、放生池、太平山門樓等等。山后有鄭伯熊墓、鄭伯英墓。位于將樂縣萬全鄉常口村的太平山麓。門票6元 查看詳情

尚書第

泰寧尚書第建筑群為明代民居建筑精品,俗稱“五福堂”,位于泰寧縣城區勝利二街福堂巷,為明代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的府第,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建于明天啟年間,府第坐西朝東,有主宅5幢、輔房8棟,分5道門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回廊外,120余間房屋皆為磚石木結構。每幢主宅均為三進,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巖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雕花的石柱、花架和石缸。庭前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甬道設五重門樓,門額都嵌有石匾,分別題刻有“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字樣,匾額的枋檁柱頭雕有各種精巧 ... 查看詳情

安貞堡

安貞堡建于清末光緒年間,當時匪患四起,當地鄉紳池家父子建此土堡以抵御土匪,歷時十四年完工。據說池家父子建堡前曾多次進京觀摩皇城的建筑風格,回來后有所借鑒,親自設計了這座客家圍樓。此堡座西朝東,前部呈方形,后部為半圓開,依山而建,逐次增高,遠遠望去層次分明,氣勢不凡,稱其為城堡毫不夸張。安貞堡墻厚宅深,外墻用厚石壘砌加土夯制;堡前有一塊可容數千人的露天練兵場;堡正面兩側有凸出5米的角樓,內墻四壁布有180個射擊孔和90個眺望窗;正門則有木板門和鐵門前后兩重,頂上設有兩處灌水孔,防范火攻。幾近完美的防御設計在當時使得建筑固若金湯,無怪其在歷史上多次成功抵御了土匪的圍攻。堡正門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 ... 查看詳情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是明代宮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宗祠坐西朝東,現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臺,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