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碧霞祠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改為今名。明代曾擴建,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擴建的基礎上,又增建歌舞樓及東西兩神門閣,乾隆三十五年部分殿宇得以翻修。該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外院有歌舞樓、東西兩神門閣、左右鐘鼓樓等,歌舞樓下有一火池,人稱“寶藏庫”,是香客焚表進香之地;山門內供奉青龍、白虎、趙公明、劉挺四尊銅質鑄像;院內東西兩側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萬歷四十三年《泰山天仙 ... 查看詳情

斗母宮

斗母宮位于萬仙樓北,古名“龍泉觀”。創建時間無考,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后更今名。原為道教宮觀,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院。 宮內殿閣亭廊幾十間,分別座落在三進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莊嚴。東有“聽泉山房”三間,可觀賞中溪的“三潭疊瀑”。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此處,重巒深澗,風景如畫,紅墻碧瓦,泉以滌心,古剎鐘聲,幽雅動人,自古便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景的勝地。 查看詳情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在西溪口東側,墓為泰山花崗石砌成,旁山臨澗,莊嚴、肅穆。墓壁上橫鐫郭沫若題書“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大字,下為馮先生浮雕頭像,上刻馮玉祥先生的自題詩《我》。墓前是大眾橋,馮先生于1935年建。橋跨石峽兩岸,兩邊護以紅色鐵欄,在青山綠樹映襯下,更顯莊嚴雄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愛國將領馮玉祥,反對當時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于1932年3月隱居泰山。同年10月赴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寇浴血奮戰。1933年8月又重返泰山,直至1935年。后來又于1936年5月和1937年8月先后兩次在泰山作短暫停留,在泰山常住普照寺和五賢祠一帶常住。 查看詳情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位于斗母宮東北、經石峪坐落在高嶺上。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 亭為四柱方形石亭,邊長6.1~6.6米,通高4.4米。為明隆慶六年都察院右僉都御使萬恭所建。流水亭柱上施角梁、扶角梁、金枋、單脊四注頂,浮雕瓦壟、勾頭、滴水等,柱間上部施額板。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于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的故事。 查看詳情

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橋北側,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 坊西有古松,又稱“秦松”。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詠五大夫松》的摹刻。據《史記》載,五大夫松是在秦始皇登封泰山時,中途遇雨,避于大樹之下,因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后被雷雨所毀。 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皂奉詔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今存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郁,被譽為“秦松挺秀”,現已列為泰安八景之一。 查看詳情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并挖掘,為距今4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大汶口文化”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泰安市內可乘公交車26路前往,也可乘坐泰安到曲阜的中巴車 查看詳情

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于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志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蠟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游機構。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泰山作為五岳獨尊的圣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志,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作為登山第一坊的岱宗坊,其審美價值還不能孤立的從這一單體建筑來審視。岱廟這一祭拜 ... 查看詳情

紅門(一天門)

紅門(一天門)位于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建時間無考,明清時重修。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云閣相連。東院正殿原祀木雕彌勒佛,1966年毀;東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過庭。西院為元君廟。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蓮菩薩銅像;西有且止亭,今為泰山風光攝影展室;南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禪房院及東西配房。飛云閣原祀觀音大士,今為賞景臺。宮前三重石坊形若階梯。前為一天門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李樹德重建,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 ... 查看詳情

壺天閣

壺天閣位于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閣樓。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清嘉慶年間崔映辰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云入翠微。”廷路又題聯“登此山一半以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壺天閣門洞有雙柏自墻內橫生,盤旋而上,堪稱奇景。 查看詳情

經石峪

經石峪坐落在斗母宮東北方,是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 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清人馮云鵬在《金石索》中盛贊:“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鐫刻的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