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棲真寺

棲真寺,是巖門風景區的主要佛寺,位于縣城東南18公里,溶江鄉鄭周村東北笠峰山巔。該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相傳為南岳四世名僧玄真出家受戒之地而得名。五代開平二年(908)釋梵清擴建大雄寶殿,增建大悲閣、千手觀音堂,寺僧50,寺產100廟。宋、元、明數度興廢,清初廢,康熙五十七年(1718)追加寺產,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羅漢樓。上世紀60年代,寺院被拆,今重建。雕鏤全身羅漢500尊,個個詡詡如生,名聞浙中南。時有僧舍120間,僧眾100多。主持方丈號石泉,精通釋儒學說,理事嚴明,戒律整肅,是近代縉云佛教界一位杰出人物。清方紹董有詩云“南行五十里,有寺號棲真。 ... 查看詳情

張山寨

張山寨,在縣城東南16公里,胡源鄉招序村北,巖門之南。寨中有陳十四廟,韌建于明萬歷年間。山寨四周奇巖偎倚,蒼松郁深,環境清幽。有老鷹巖、釣擔巖、沙魚巖、觀音洞、仙剖巖、金鐘巖、獅子巖、滴水巖諸景。相傳嘉慶五年(,800)東山人(張姓)和居住寨中鮑姓人爭山地,發生多次械斗。官司打到縣里,貢生江紹淹向知縣劉庭易進言:“張鮑兩姓地盤事小,奉祀陳十四娘娘事大,應擴大廟祀地盤。”于是劉知縣判東山人獻出大殿周圍三十丈土地,并將張山寨改名“獻山廟”。道光四年(1824)擴建廟宇,知縣林鵬飛撰記。廟內供奉陳十四娘娘(為我國浙南、閩北一帶民間傳說中的女神)。農歷七月初七為朝山日(也稱張山寨廟會),參拜民眾絡繹不絕 ... 查看詳情

趙侯祠

趙侯祠,又稱趙侯廟、烏傷侯廟,是縉云仙都最古老的廟宇之一。這里供奉的是趙炳。趙炳(公元1008——?年),漢代人,精通法術,崇尚清潔簡樸,用向東流淌的水來祭神,把桑樹皮削下來做祭禮,用清水變出美酒,用刀隨便削去一物,便可變出熟肉。用盆裝上清水,就可以看見魚龍。趙炳云游金華縉云一帶時,當地遭兵亂,瘟疫大起,趙炳為百姓治病,救了許多人。為了紀念他,百姓在此給他建了祠堂。漢代皇帝知道后,敕封趙炳為大將軍和烏傷侯。烏傷侯是因為當時縉云仙都屬于烏傷縣。招隱洞、神醫洞中還供奉著自古到今八位神醫的石像,保佑人們平安、健康、幸福。青龍巖:趙侯祠的門口有座巨型巖石,形狀象龍口,人們稱其為青龍巖,與大肚巖隔著馬路對 ... 查看詳情

倪翁洞

初陽谷有三個石洞并連,玲瓏剔透,圓如米篩,又稱“陽谷三竅”。每當旭日東升,有一縷陽光射透三洞的奇跡。從“半壁池”入,過曲徑拾石級而上。主洞高大寬敞頂如園蓋,地面平坦,洞前有巨石如屏,石室十分幽靜而雅致,洞頂有碗口大的石孔,相傳為古人夜讀掛燈處。洞中留有唐朝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摩崖石刻、行、楷、隸、篆齊全,琳瑯滿目。最珍貴的是唐代小篆書法家李陽冰(曾任縉云縣令)題的”倪翁洞”三字。據說古代一位姓倪的官員,嫉俗遁世,隱居于此,但未留下姓名。唐朝李陽冰任播云縣令時稱之為倪翁,并于公元759年攀書“倪翁洞”三宇,刻于洞口,立巨石之上。后人修建“憑虛閣”以保護書法,至今石刻無損,字跡清晰。明朝刑部尚 ... 查看詳情

“鐵城”摩崖題刻

鐵城摩崖,在芙蓉峽內,“鐵城”兩字,字徑320cm,它和初陽山上的旭山題刻、鼎湖峰下的“鼎湖勝跡”題刻、玉甑巖上的“玉甑巖”題刻,黃龍山中“佛”字題刻,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鐵城兩字,明縉云知縣書法家郝敬書。明萬歷年間,處州推官顧憲成調吏部任職。調職前專程到縉云,和丁憂在家的福建右參議鄭汝璧同游仙都。顧憲成是明末著名的東林黨創始人,關心國家興亡,公開評議朝政。受顧的影響,縉云當時受排擠的官員除了鄭汝璧外,還有李鍵、李逢雷、樊向朝三人。他們分別化名谷潭逸客、小仙山人、禹門子、賓陽道人,在荒無人煙的芙蓉嶂鐵門峽內筑紫芝山房(俗稱鐵城書院),吟詠唱酬、借酒消愁。消息傳出,萬歷十八年(1590),朝廷命縉 ... 查看詳情

“旭山”題刻

仙都的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初陽山,共60多處,占總數55%。其中字徑最大的就是讀書洞中外南壁的“旭山”兩字,它幅大260×500,字徑2M以上。“旭山”兩字蒼勁有力,十分醒目。《光緒縉云縣志·碑碣》:“‘旭山’二字,李志書,在初陽谷。”李志(1535-1625),字廷新,號旭山,縉云人。萬歷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旭山摩崖的說明,在其右下,由樊獻科四子樊問德題記:“李中丞公名志。少游初陽谷,受此朝爽,因自號旭山。公歷宦芳潔。抗疏折貂擋,奉身而退。海內方之,善感朝陽,其出處光明,無愧期號,蓋山靈所藉勝云。群玉主人樊子問德,鐫石志之。萬歷甲辰仲春望日。” 查看詳情

毛維瞻摩崖題刻

“毛維瞻摩崖題刻”在童子峰南的山崖上,因風化太甚,模糊難認,但由于用楷書題寫,大體尚可通讀。毛維瞻,字國鎮,衙州西安人,詩人毛滂之父,以詩名。慶歷元年進士,四年(1044)官縉云縣尉兼主簿。任內興成學校,養育賢士,后世稱道。元豐中知筠州(江西高安),時蘇轍謫筠州。毛與蘇轍相與唱和,十分融洽。蘇氏兩兄弟與毛維瞻有許多詩作存世。 查看詳情

沈括摩崖題刻

沈括摩崖題刻,在仙水洞下路口,1994年發現。全文為“沈括奉使過此。黃顏、李之儀……”。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人。至和元年(1054)以父(沈周、官太常少卿)蔭入仕,初任海州沐陽縣主簿。五年十月,沈括建議不被徐禧采納,對西夏用兵時失永樂城,以措置乖方罪,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后徙秀州,晚年住夢溪,作《夢溪筆談》,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熙寧六年(1073)六月,水利鄭顫在吳越修水利,侵犯呂惠卿利益罷職。為處理鄭顫水利停修善后工作,經王安石保舉,前往兩浙相度農田水利,差役諸使并兼察訪十二月從婺州至處州途經仙都題刻仙水洞下。同行有黃顏、李之儀等人。回京時,沈括上書,神宗采納了 ... 查看詳情

仙都草堂

仙都草堂內有池曰印月,也名金蓮池。明嘉靖32年(1553),監察御史樊獻科母王氏亡故,為守孝之便,在獨峰書院遺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稱仙都草堂。著名學者皇甫訪有《仙都草堂記》和《游仙都同樊侍御》詩存世。在此留詩的明代官員有高超、孫昭、李時孚、顧圣之等多人。 查看詳情

軒轅轍跡

步虛山石筍漏中,有一條南北走向依山而生的山溝。如車輪壓碾痕跡。劉宋鄭緝之《,日東陽記“獨峰山,一名丹峰山,昔黃帝嘗乘龍車登此山,轍跡猶存。”宋樓鑰j[行日錄》:“石壁隱隱,有車轍,世言黃帝由此飛升。”宋代書法家蘇舜元有詩云:“龍車風輦人瑤天,轍跡高懸不可攀。唯有風吹鼎湖水,青蓮花葉落人間。”蒼龍峽即仙都山和步虛山谷口,中有鼎湖峰如龍直立。明王沂《三才圖會·仙都山圖廣此鼎湖峰也,傍有伏虎巖,蒼龍峽。出峽登舟,則順流練溪,上群玉臺。”元陳旅有“縉溪道士”敘其勝:“縉云溪上縉云山,春水流出桃花灣。白頭道士鶴為馬,月明騎過居庸關。”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