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北石梁洞(仙人洞)

位于仙橋景區。是一天然洞穴,相傳王子晉吹簫橋上,曾憩息于此,故將此洞命名為“仙人洞”。洞頂有龍巖、獅子巖、鯉魚巖、玉兔望月等景致,還有一泉水飛落而下,泉清味甘。洞內建有木構的大殿三間和住房,廚房數間。殿內供送子觀音、如來佛祖、財神和文曲星。200年前,施元孚在《雁蕩山志》中還沒有記載洞內有建筑物。直到清代嘉慶年間才開始建立“仙洞寺”,仙洞寺早已荒圮,現在的洞內建筑為1989年所建。 查看詳情

朝陽嶂

位于靈峰景區。朝陽嶂,從南到北,長達400余米。嶂壁曲突如鏤,應物象形,風景如畫。從響嶺頭旅游村向西走,走出村街,迎面橫亙于道路西側。 查看詳情

東洞

東洞位于南雁蕩溪石岸 東洞位于南雁蕩溪石岸。洞口朝南,呈圓門狀。口之左壁鐫有“東洞”兩巨字。站于洞口,風從洞出,夏日沁人心脾。出洞口為一直徑8米許朝天洞,洞壁直立,高可20多米。在東北洞壁上方,沿有筆直如柱的華表峰,高40多米。其下石梁橫空,呈半圓形門,上刻“東天門”,入內便是會文書院。 查看詳情

東南屏障

近東洞。從愛山亭南行,舉首可看到一處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塊巨石構成,呈“品”字形。走上幾十級石階,大有泰山壓頂之勢,這就是南雁眾多奇峰怪石中出類拔萃的錦屏峰,又名石屏風、石門樓。這里歷代都是南雁蕩山主要景點,開發于唐代中期,宋時稱石門樓。宋代陳有功有“百里周遭雁蕩山,石門天設不須關’詩句,清代黃青霄有“拔地嶙峋列畫屏。瀠洄水抱數山青”詩句。此峰高33米,寬50米,厚約4米。主峰下一洞門,高4米,寬6米,門楣上有“東南屏障”四字的摩崖石刻。穿過洞門往南看,有兩巖相連,一如蛇頭,一如龜,稱為“龜蛇會”。又有兩巨石,一似獅,、一如虎,為“獅虎斗”。從山嶺上看此峰,宛如頭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游人垂袖恭 ... 查看詳情

蛤蟆坑

從售票亭沿石級到雨傘崗頭,有左右兩個方向可走。從左手面可見蛤蟆坑。此坑朝南,位于景區,在萬象嶂和紫庭嶂之間,因坑口左側有一塊巨大的蛤蟆巖而得名,但這只蛤蟆匍伏在坑邊,不易看見。只有走到洞口20米的地方或登上十殿向窗外看,才能看得清楚。 查看詳情

果盒三景

鳴玉溪中的凝碧潭與跨越其上的果盒橋及果盒巖(亭),和稱“果盒”三景。位于靈峰景區。凝碧潭,位于果盒巖與渡船巖之間,寬闊畝余,深10米,潭水澄碧,清澈見底。果盒橋,橫跨凝碧潭上,緊靠果盒巖,果盒巖生得蹊蹺,形狀扁圓平整,中間有一條環痕,儼似果盒。 查看詳情

接客僧

位于靈峰景區入口。又名石佛巖、老僧巖。此巖酷似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清人有這樣描述這一景致:“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觀景指南: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 查看詳情

龍鼻洞

位于靈巖景區。龍鼻洞又名龍鼻龕,有“雁山碑窟”之稱,計有歷代摩崖碑刻80多處,為文人墨客拜謁之地。位于靈巖寺右側的插龍峰下。可從靈巖寺后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盤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對玉女峰。深寬各約10米,高約100米。紫黑色兩壁頂端按合處,中嵌一條青銅色橫石,鱗甲宛然,酷肖一條巨龍婉蜒下繞,將至洞底,垂奏瓠,一爪據地,好像是保護頷中之珠。 查看詳情

屏霞嶂

位于靈巖景區。又名靈巖,朝南。進入南天門,迎面可見。嶂高廣數百丈,壁立于霄,明劉芳譽《屏霞嶂》詩:“摩天峭壁俯禪關,炫目丹砂好鑄顏。恍愧仙源迷路處,亂霞飛繞赤城山。”可謂寫出了它的容采風神。 查看詳情

梯云谷

位于雁湖景區。在長微村西面半公里的山中。谷口巨石壘壘,南北兩側嶂壁夾峙,高聳入云。南側嶂壁下部有巨石相依,中留一洞。游人只能從1米多寬的洞中進入谷內。谷深約300米,鋪有一條100多級的石磴,看上去象一張云梯。再曲折前行,漸入漸寬,三面嶂壁環合,幽深寂靜。谷底左側嶂頂有個缺口,瀑水懸瀉,因谷得名為梯云瀑。瀑下潭廣二、三畝,倒景如畫。潭水清澈透碧,沁人有脾。在谷口的東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約100米,體園色白,似古代宮殿前的華表,因名石表峰。在此峰對面的絕壁間有“黃梨洲先生雙瀑講學院故址由此進”的石刻路標。據說,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在這里講學。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