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天氣預報

13 ~ 26℃
陰轉多云
東風3-4級
查看天氣詳情
滄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清真北大寺

位于滄州市區解放中路回民聚居區的中心,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廣州懷圣寺、泉州清真寺、濟寧清真寺齊名。該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歷時18載,于1420年正式落成。北大寺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其中禮拜大殿占地面積1350平方米。大殿莊嚴宏偉,由前中后三殿和古棚組成。殿頂上有“五脊六獸”,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后窯池有三亭,中間高,兩邊低,為駝峰式,又似筆架屬文式木制結構,別具一格,許多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朋友都慕名前來參觀、禮拜。 查看詳情

慶云文廟

位于鹽山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慶云。明洪武六年(1373)建。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筑。殿脊覆翠瓦,脊端臥有磚雕成頭,頂掛鎏金瓦,四角飛檐。內有12根明柱。基地高出地面1.6米。 查看詳情

泰山行宮

在鹽山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慶云。明洪武七年(1374)建,占地面積達1500平方米。筑有行宮門樓,底層為大拱孔門,頂層為殿宇式建筑,四角飛檐,柱廊環繞。佛殿為倒座式,內有13根明柱。 查看詳情

獻縣單橋石橋

地處京德古御道貌岸然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六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涌,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沿用、石守志、張九敘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纖夫不矢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于崇禎十三年建成,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0.2米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 查看詳情

張計天主教堂

張計天主教堂位于河間市城關鎮健康路東頭,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因處張莊西側,故名。總堂分為東、西兩個建筑群,占地數畝,樓房十優質產品幢,余皆為平房規模宏大。位于河間城北15公里的三十里鋪,為紀念西漢河間王博士毛萇而建。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明、清相繼修葺。祠內正殿三楹,立泥塑毛公像。有“六藝宗工”匾額。祠所有毛公墓,高5米,直徑30米。1967年,祠墓被毀僅存遺址。 查看詳情

滄州武術院

滄州武術研習院是滄州市唯一國辦武術專業院校。滄州歷來被人們稱為“武術之鄉”,自古以來,名師輩出,“大刀王五”、“大俠霍元甲”、“千斤”王子平等威震神州。如今,滄州武術以其門派眾多、內容豐富等特點被人們所稱道。而當代“中華武林百杰”之一的劉述來和他所創辦的全國首批先進武術館校---中國滄州武術研習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查看詳情

滄州舊城

坐落在滄州市東20公里滄縣舊州鎮。城內面積約430萬平方米,舊城墻其寬約40米,周長實測7787米。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即浮陽縣城。舊城墻現已殘缺不全,唯西、南兩側還有斷墻五段。舊城內有鐵獅子、鐵錢庫(出土錢文皆崇寧、大觀、政和、宣和通寶等)、鐵爐及開元寺等古建筑遺址,地下且富有文化遺存。舊州城曾取名獅子城、臥牛城。現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詳情

滄州鐵獅子

滄州鐵獅子位于滄縣縣政府駐地東南偏北16.5公里。坐落在東關村西0.5公里處。鐵獅身高5.78米,長5.34米,寬3.17米,體重約50噸。背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獅身向南,頭向西南,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再后,呈前進狀,姿態雄偉,昂首闊步,徐徐如生鐵獅是我國大型的驚巧鑄鐵工藝。也是我國著名的古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解放后鐵獅子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與保護,國務院首先把它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對它進行各種的修繕。1957年由主管部門予以補項補趾,并修池建亭,周圍還設有鐵欄,建亭后由于鐵獅見不到陽光,氧化較快,于1972年將亭拆除。 查看詳情

古貝殼堤

滄州沿海有7000多年渤海兩岸成陸過程形成的古貝殼堤,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現存的最大古貝殼堤之一。黃驊古貝殼堤是世界上三大古貝殼堤之一,位于我市沿海,自西向東分布著6條與岸線基本平行的古貝殼堤。詳情如下:沈莊--東孫村貝殼堤。該堤位于黃驊市東南側,北起沈莊,向南過孫村南延約1.5KM。苗莊一同居貝殼堤。該堤位于黃驊市東南約3KM處。許官--武帝臺--沙井子貝殼堤。該堤從中捷農場三分場境內通過呈SN走向。北起天津巨葛莊,南抵黃驊的許官多呈埋藏狀態。脊嶺泊劉洪博貝殼堤。該堤位于黃驊關家堡以西的脊嶺泊西側,呈SN走向,綿延長達3公里多。歧口--狼坨子貝殼堤,該堤分布在黃驊現代海岸高潮線,呈SE-NW走 ... 查看詳情

紀曉嵐墓

基下紀曉嵐,清末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編篡。其墓地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棗林中,墓前石碑刻有:“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公神島碑”。紀曉嵐是滄縣景城紀氏后裔。紀氏墓地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面積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墓地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殘碑10余塊。最近又出土了由紀曉嵐撰文,由劉墉、董浩、翁方綱等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墓志銘3塊。據資料考證,埋于地下的墓志銘還有若干。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