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天氣預報

15 ~ 24℃
多云轉陰
東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無錫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京杭古運河

沿線的林泉祠園、米市貨棧、古墩風情、南禪塔影、古橋情韻、老街民宅等,構成一幅江南名城的歷史畫廊,被海外游客譽為“神奇的東方之旅”。路線:吳橋-黃埠墩→三里橋(米市)→民主街(天主教堂)→前蔡家巷(民居)→江尖公園(紙業公所)→蓮蓉橋(錢絲兩業公所)→大成巷(張謇讀書處)→人民橋→日暉巷(民居)→西水墩(古戲臺)→茂新面粉廠→健康路(欽使第)→錢松巖故居→南長橋(古坊)→南禪寺→南長街(古街)→清名橋→伯瀆(橋)→大窯路(古窯址)→擺渡船→南長街(南水仙廟)吳橋自吳橋沿著運河到老三里橋一段,叫吳橋東路。此橋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的吳梓敬付銀建造的。站在吳橋之上,仰可眺錫山惠山,俯可瞰碼頭 ... 查看詳情

無錫博物院

坐落于太湖廣場南側的無錫博物院是將無錫科技館、無錫革命陳列館與無錫博物館合并組建而成。從功能使用上來看:通過對原三館辦公用房、會議室等的調整,減少了辦公用房面積,擴大了公共休閑區域和臨時展廳的面積;對原有的消防、安保、計算機控制中心、設備控制系統等實施了整合,形成了統一的管理運行模式。交通乘70、29、5等多條公交在太湖廣場下門票免費08年10月1日開放,9:00-17:00 查看詳情

無錫錫劇博物館

錫劇博物館占地面積近1500平方米,整個建筑滲透江南傳統建筑風格和要素。展館分為錫劇博物展覽和實驗性劇場兩部分。錫劇博物展覽以靜態形式展現錫劇的產生、發展、繁榮和傳承歷史,展出文字、圖片、實物等相關歷史資料3000多件;實驗性劇場具有“戲園子”的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現場演藝空間和文化休閑服務。錫劇:發源于無錫、常州的農村,初為鄉民用當地的民歌小曲說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調”,后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辛亥革命前后,“灘簧”進入上海,稱為“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錫劇。 查看詳情

靈山大佛

靈山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偉,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祥符禪寺始建于唐,傳為玄奘法師賜禪小靈山時初建,歷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已有千余年歷史。祥符禪寺后杏壇廣場,古銀杏樹為小靈山剎僧人手植,老枝蒼虬,至今已有一千三余歲。自佛教文化博覽館乘電梯而上,游客還可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登高望遠,可觀太湖湖光山色。靈山大佛于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眾十萬余人親臨現場。公元2000年前夜,靈山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撞鐘晚會。 ... 查看詳情

清名橋

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系,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 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一立于清咸豐年間,介紹橋梁和更改橋名經過;一立于同治年間,介紹重建清名橋的始末。 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1983年在橋東西側,發現清代石碑兩方,一為鄒一桂所書,乾隆三十一年立;一為同治九年九月立。 歷史背景: 清名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始建于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歷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 ... 查看詳情

東林書院

所存石牌坊、伴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東西長廊、來復齋、道南祠、東林報功祠等主要建筑,均保持明、清時期布局形制與歷史風貌。內有顧憲成所撰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歷史背景:楊時,號龜山,曾受學于理學家程頤,在無錫講學達18年之久。他當年講學的場所,稱為“東林書院”,又稱“龜山書院”。楊時離錫后,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直到明萬歷年間,無錫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等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東林書院。此后,東林書院名聲極大,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當時無錫的顧憲城、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劉元珍、葉茂才和武進的錢一本、薛敷教,人稱“東林八君子”。 ... 查看詳情

無錫南禪寺

古運河依傍著南禪寺流淌,形成“江南最勝叢林”(明代對南禪寺的贊譽)寺、塔、河珠聯的特有風姿。 南禪寺內的妙光塔,建于北宋(1104年),由宋徽宗賜名“妙光”。塔為七級八面樓閣式內木外磚結構,高43.3米,塔基為青石須彌座,檐角懸掛鐸鈴。舊時無錫城里沒有高樓,城外都是田野,據說在幾里以外都能聽到鈴聲。 南禪寺現在已經成為一座文化商城了,圍繞寺廟四周,設郵票、錢幣、花鳥、古玩市場,配以小吃、茶館等,吃、住、行、游、購、娛,樣樣都有。白天可遛鳥、賞花、淘物;晚上,寺、塔上的燈亮了起來,沿運河的那一片也熱鬧了起來。始建于南朝549年的江南名剎—南禪寺,初名護國寺,唐咸亨年間改名靈山寺,至北宋天圣年 ... 查看詳情

泰伯祠廟

泰伯,孔子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在《史記》里把他列為“世家”第一,他的事跡被歷代史學家載入史冊。他因讓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帶)建“勾吳”國,筑“泰伯城”,成為吳文化的發源地。東漢恒帝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廟。經過歷代修建的泰伯廟,是一組群體建筑,莊嚴輝煌。先吳文化的發源地。三千年前,江南第一個文明古國——吳國的都城就在梅里(今錫山區梅村鎮)。今泰伯廟就是祭祀吳國創始人泰伯的祠廟。每年正月初九為泰伯的誕辰,現已形成傳統廟會,經久不衰。交通火車站乘公交19路直達。門票7:30-16:3010元 查看詳情

惠山寺

步入古華山門后,有飛檐翹角的兩層古建筑——金剛殿。殿始建于明朝正統十年(1445),檐正中高懸“惠山寺”一額,紅底金字。 金剛殿后,有水清如碧的池水一泓,即陸羽《慧山寺記》中所謂的“阿耨水也”,世稱日月池,上架小巧玲瓏的香花橋,鑿于南北朝元徽年間。 還有金蓮池上架的金蓮橋,建于宋代,上鐫有“懋德堂李府”一款。宋靖康年間,惠山寺由欽宗賜給愛國抗金將領李綱為“功德院”,此橋可能與李綱和他的家族有關。橋面兩側華版上,雕刻著宋代典型的“牡丹花葉和男女兒童”圖案。整個石橋造型優美,雕飾華麗,現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惠山寺的前身是南朝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創立的“歷山草堂”。清朝感豐 ... 查看詳情

惠山古鎮

交通惠山古鎮位于無錫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近靠錫惠景區的公共游覽區,主要范圍為:西倚惠山寺;東至京杭大運河中的黃埠墩;南抵錫山龍光塔北側;北以通惠西路為界。惠山古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古運河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重要的園林文化旅游區。這里有國家級的文保單位寄暢園;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古老的惠山寺;還有特有的祠堂建筑群等景觀。惠山文物古跡區:其主體在現錫惠風景區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寄暢園、二泉書院、華孝子祠、不二法門以及惠山寺中軸線建筑群等。門票2008年9月28日開始免費開放。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