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气预报

16 ~ 22℃
雷阵雨转多云
西风4-5级转3-4级
查看天气详情
南京景点 - 全部
分类浏览景点: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该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大屠杀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 ... 查看详情

明孝陵

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 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花了17年时间建成。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 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兽、石人,陵园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顶,顶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大金门旁的四方城有朱棣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主要景观 神道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 神道石刻 ... 查看详情

鸡鸣寺

位于城北鸡鸣山东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历史:鸡鸣寺本是三国吴后苑,晋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后同泰寺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旧址建鸡鸣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民国初建景阳楼。楼下山麓,有胭脂井,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说以帛拭井栏石,石脉有胭脂痕,故称胭脂 ... 查看详情

明古城墙(中华门)

南京城墙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高度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 城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每砖侧石均有造砖者的府县官衙和年月日,规格一致,筑成时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十分坚固,屹立数百年,巍然无恙。 城墙上有碉堡2000座,城门24个。保存比较好的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等。 中华门 应天府的正南门,是南京城墙上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城堡。为明初都城的正南门,后称“聚宝门”,1931年改为中华门。 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 ... 查看详情

明故宫遗址

明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气势恢宏,是北京故宫的蓝图。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都城北迁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自然损坏很严重。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行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地上建筑已不存。今天在明故宫的遗址上建起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交通乘游1、2路,5、9、17、25、29、36、51、65路车可达。门票午朝门公园1元。皇城部分免费开放,宫城部分门票2元。 查看详情

阳山碑材

又名孝陵碑材。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决定树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此稳定政局。于是,朱棣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额石材高15米,厚8.4米,宽10.7米;碑身石材高45米,厚4.4米,宽10.7米;碑座石材,高13米,厚13米,宽16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阳山山下建有明文化村。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其石材很好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树碑而在此开凿的巨型石材,屹立于阳山之巅,故称之为阳山碑材。交通1、火车站旁公交车站乘南汤线:4元/人,沿途还可停靠汤山古溶洞、明文化村。2、市内51路公交车,至太阳城站 ... 查看详情

南唐二陵

李昪钦陵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 ... 查看详情

静海寺

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规模宏大,可谓金陵名刹。郑和晚年曾在此生活过。 历史: 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静海寺成为中英《南京条约》“议约”地,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 8月29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在停泊于静海寺附近的一艘英国军舰“汉丽华 ... 查看详情

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小贴士:栖霞寺的素斋值得一尝。交通水泥厂线、摄尧线、南栖线、南上线、138路可达。门票10元 查看详情

乌衣巷(王谢古居)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南,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王谢古居:一九九七年,在乌衣巷重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文物。古居可了解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缅想当年许多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出的业绩和成就。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