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天气预报

-1 ~ 15℃
小雨转晴
西北风3-4级转<3级
查看天气详情
大同景点 - 全部
分类浏览景点:

烽喉延绵

烽喉延绵烽火台是建筑在城墙以外的单独土台子。它是古代专门用来传递军情的信号站。上面备有枪炮,可以四面击敌。台子四周筑以上墙,高四尺,周长三丈二尺,名曰:“护墙”,上面设侯卒把守。每个台与台的间隔距离以火光可见,炮声可闻为宜。台与台遥相呼应,直通京城和较大的防守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网。每遇敌情,白天燃烟(也称熔),夜间点火(也称烽)互相传递信号。因为狼粪燃烧起来烟很大,可直上云霄,远处容易看见,故烽喉多用狼粪烧烟,因此烽火台也称狼烟台。明代大同地区的长城经过多次修筑,从宣化到大同西路一千多里的长城沿线上,共修筑了363所烽堆。有了这些烽喉来传递军情,再与长城之上用于巡逻放哨的墙台、用于瞳望射击的 ... 查看详情

灵丘古道

位于灵丘县东南部。古道始建于北魏,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北至蔚州,南至沫源,共有140里。公元五世纪,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古道峰回路转,河水弯弯,青山叠叠,风景迷人。僧寺、雄关、佛冢交相辉映。尤其是辽代营建的觉山寺,更有传奇色彩。 查看详情

平城遗址

平城遗址在今大同城北、大同火车站以西到陈庄一带,北依方山,外靠长城。今大同城北上皇庄之东和白马城村北的板筑城基,当即郭城的北墙遗迹。大同车站附近曾发现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石础、砖瓦残片、“富贵万岁”隶书瓦当等。在南门外工农路北侧,曾出土大型石柱础、筒瓦和臼等。可推测这是一座北魏大型建筑遗址。平城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遗址面积约有60多平方里。今天在大同一带有断断续续板筑夯打的土墙遗址,高处五米多,低处一二米,底部约十几米,这就是北魏平城外城北墙遗址。南城墙在大同城北操场城一带。这些遗迹可以说明北魏宫城和官府衙署之范围。门票20元 查看详情

万人坑

地处大同市矿区煤峪口南沟,分上、下两洞。上洞宽五米多,深四十多米,系一自然山洞。下洞宽四米左右,深七十多米,为旧时小煤窑的坑道。在两个洞内,堆满了日军二战期间占领大同后杀戮或迫害致死矿工的尸体。煤峪口南沟的坑口,仅是矿区二十多个“万人坑”中的一处。背景资料:“万人坑”是在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野蛮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后,成为被残害矿工死后堆放尸体的坑道的。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8年中,掠煤达1400多万吨,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致死。仅在大同煤矿矿区就有多达20处的“万人坑”,如今仅存2处。这是日军残害中国矿工的铁证,也是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现在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已作为 ... 查看详情

许家窑人遗址

地处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有许家窑人顶骨、枕骨残片以及齿、颌骨等。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 查看详情

赵武灵王墓

地处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  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查看详情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大同市最有名的历史古迹,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武周山南麓,始凿于北魏年间,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特色: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侈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 ... 查看详情

鲁班窑石窟

位于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开创年代不详。传说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于此,从而得名“鲁班窑”。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风格辨析,应为北魏的遗物。鲁班窑石窟规模较小,但它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创历史和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石窟座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这里没有红墙绿瓦,没有参天树木,只有两个洞窟。石窟均为椭圆形。第一窟(由南向北排列)进深4米、宽为6米、高6米,穹窿顶,顶板无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隐刻龛形。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饰偏袒右肩。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躯,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躯,东北上角佛龛可看到涂赭红颜色,是为后世所绘。在窟壁和 ... 查看详情

鹿野苑石窟

鹿野苑石窟位于大同城北5公里外的小石子村大沙沟的北崖面上。它依山而建,座北向南。原有石佛三尊,后因文革破坏,现只剩两尊古佛。据专家考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乐盛(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大同)。道武帝从天兴二年起,大兴土木,其中“鹿苑”南固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马铺山),属之西山(雪公山),宽广数十里,为皇家游乐狩猎之地。苑内殿宇林立,亭榭参差,松柏参天,幽境曲桥,灵山秀水,美不胜收。后因为道武帝炼仙丹的张耀请求出家,道武帝批准在鹿苑建一静堂。这样,便于公元466元开始修建该石窟,至471年落成,比云冈石窟早建成23年,故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及考古价值。 查看详情

吴官屯石窟

吴官屯石窟位于北魏时以佛教圣地而著称的云岗沟内,距云冈石窟西北面8公里处。吴官屯石窟开凿于滨河的悬崖峭壁上,其下为武周川(今名十里河),河水自西北向东南。北处有十五个石窟,但规模很小。吴官屯石窟的开凿,同云冈石窟是分不开的。在北魏时,武周山与山前的武周川,被尊为佛教的圣地,所以就在此山沟内大兴土木,到处开山凿窟,雕像建寺,绵延三十里。据唐代《广弘明集》中记载,“谷深三十里……石窟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三十里断续绵延的佛寺窟龛,包括了云岗石窟、吴官屯石窟。吴官屯石窟的开凿,同云岗石窟是分不开的。在北魏时,武周山与山前的武周川,被尊为佛教的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