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景点 - 全部
分类浏览景点:

观音洞

在普陀山梅岭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 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 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交通1号线到西天渡口下。 查看详情

大圆通殿

大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因观音菩萨从返闻自性证真圆通,得不可思议神通妙法,故称“圆通殿”。“圆通”是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在佛教经典中,观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观音菩萨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大殿高18米,宽42米,纵深24米,为单层重檐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是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殿上供奉的毗卢观音圣像高达8.8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手结定印,为全山圣像之最。大圆通殿两旁端坐着32座观音应身像,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再加上中间供奉的 ... 查看详情

宝陀讲寺

选址庐干庵旧址,1999年11月6日奠基兴建。建筑规模与普济寺相近,故又称第四大寺。其中轴线主体建筑为牌楼、钟鼓楼、天王殿、大圆通殿、大讲堂、大宝阁楼等,多采用北方明清宫廷式建筑风格;东西两侧建筑为方丈院、库房、戒坛殿等,则采用南方古建筑风格。交通客运索道下站。索道(上行25元,下行15元,上下联票35元)。 查看详情

多宝塔

佛塔位于海印池南端,是一座高18米的五层方塔,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美石砌成。宝塔系元代元统年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还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箧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 ... 查看详情

法雨寺山门

方亭西是影壁,原为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弥吽”(意即神力不可思议),文革期间被毁。后来在这里重建了九龙壁一座,正对着天王殿。此壁不同于故宫、北海、大同三处的陶制九龙壁,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青石浮雕砌成,全壁雕刻镶嵌精致,不露缝隙,犹如一整块大石板雕刻而成。九龙壁高2米、宽12米、厚1米,极富立体感,壁中九龙昂首舞爪,腾云戏珠,形象逼真。法雨寺的寺门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一条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弘一法师、蒋介石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山门主建筑为重檐方亭,匾额青蓝底镶金字,上题“天华法雨”四字。 查看详情

海会桥

从普济寺前往法雨寺,要经过一段名为“玉堂街”的香道,香道的尽头是一片名为“日莲池”的池塘。莲池汇聚锦屏山(法雨寺主山)南麓诸溪之水,水从山岩迸出,清冽异常,历久不竭。此处所产莲子,历史上曾列为贡物,由杭州织造府进贡朝廷。池上有座海会桥,此桥是进入法雨寺的正路,桥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法雨寺住持化缘募修而成。桥前古木参天,幽静淡雅。“海会”意指诸佛菩萨聚会在一起,其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之广阔无边,故名。海会桥横跨日莲池上,将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5米,两侧栏板的双面浮雕上刻有各种戏剧故事、竹木花卉、飞禽走兽、虾蟹鱼鳖等图案共52幅,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查看详情

海印池

御碑亭、八角亭和普济禅寺形成的中轴线将海印池一分为二,隔为东西二池。海印池上筑石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宽,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可供游人憩坐。桥南的御碑亭,琉顶重檐,错彩镂金,造型独特,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立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亭中植有汉白玉御碑一尊,碑高5.2米、宽1.32米、厚0.32米,上镌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池西一座为长堍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则有雨水从龙嘴喷出,轻烟袅袅,缥缈空灵。池东一座为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石狮子40座,古朴典雅 ... 查看详情

妙湛塔

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边长16.3米。塔身三层,形似多宝塔,但比多宝塔高大雄伟。第一层塔身,正南面雕60尊罗汉朝拜毗卢观音,西面雕58尊罗汉朝礼净水观音,北面雕58尊罗汉云游普陀胜景,东面雕60尊罗汉礼拜鳌鱼观音。第二层塔身,正南面为18罗汉朝圣观音,西面浮雕44尊罗汉会聚南天门,北面36尊罗汉朝拜紫竹观音。第三层塔身,正南面四海龙王偕48尊罗汉朝拜观音,西面32尊罗汉联欢会西天听观音说法,北面36尊罗汉聚会梵音古洞,东面28尊罗汉朝拜如意观音。三层共雕522尊罗汉,衣饰神态各异。塔顶层设佛龛,内雕汉白玉四面观音头像,四有雕凤首,塔顶置莲花葫芦。妙善题“妙湛塔”额。塔院占地面积960平方 ... 查看详情

圆通禅院

原为圆通庵,建于明万历年间,1990年重建,系洛迦山主刹,座落于山腰丛林中。建筑面积759平方米,殿宇27间,依山起势,坐落在山腰丛林中,门前一片山坡坪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主殿圆通殿供圣观音像,坐落在妙湛塔东,西北紧邻大悲殿。庭院中的大铜鼎,系仿天台国清寺大铜鼎制作。殿后有龙泉古井,系一方形梵井,块石砌筑,方广丈余,井口塑龙首,泉水从龙嘴喷滴。近处有“仙桥”,系天然石梁悬挂于两壑之间。 查看详情

短姑圣迹

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岩石石上镌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道义同皈”、“第一佛国”、“乐土”等14款题刻,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 古时候,船到短姑道头边,是靠不了岸的,需要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二位高僧,因此间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客运码头建成后,这里便作为一处旅游胜迹对游客开放。 典故:相传曾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