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喀爾里克冰川

這里終年積雪,分布著大小63條冰川,尤其是喀爾里克山的平頂冰川,面積約0.7平方公里,平頂山之側的高山湖泊,其景色不亞于臺灣的日月潭,素有固體天然水庫之稱,系美麗的伊吾河的發源地。冰川如嫻靜的少女立于群山環抱之中,山下是一天然瀑布,有如萬馬奔騰,傾泄而下,勢不可擋,被水底巖石激起的水滴如煙如霧,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山腳下是天然草場,草地如綠色的地毯,鋪滿了整個山巒,牧民的氈房,像白色的花朵,點綴其間,羊群則如片片云朵,慢慢地在山間飄蕩。有時真正的云會掩蓋過來,把所有的美麗變得朦朧而神秘,若在冬季大雪飄過之后,是地道的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會令所有的來訪者心靈震顫,禁不住為大自然創造壯觀、 ... 查看詳情

西黑溝

黑溝山高,雪冠終年晶瑩閃耀,冰川純白無瑕,與黑綠形成對比,是黑溝美景要素之一。黑溝森林茂盛,覆蓋嚴密,連地皮也為穿地柏所覆蓋,更有無處不在的奇花異草裝點其間,形成植被的主體分布,這是黑溝美景要素之二。黑溝溪水長流,奔騰喧嘯,西黑溝水電站引水發電,溪水攀山下跌,天然與人工合碧,很富詩情畫意,這是黑溝景點要素之三。有冰、有雪、有水,又有立體植被,致使空氣涼爽潮濕,因此也形成豐富的地形降水,見云就雨,這是黑溝美景要素之四。縱是嚴冬飛雪,山谷里依然是松色不凋,萬綠長存,滿溝青翠,蘊藏著一片春意,這就是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黑溝藏春”。距巴里坤縣城西南8公里處有一個山溝叫西黑溝。黑溝山高、溝長,植被茂盛,暖季 ... 查看詳情

哈密魔鬼城

哈密雅丹地貌東起煙墩外的駱駝峰,經雅滿蘇鐵礦,大南湖煤礦,到五堡沙爾湖十三間房等長約400公里,寬約5-10公里,在哈密屬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它是經過漫長的風蝕自然而形成的。由于它神秘莫測,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風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險。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巖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硅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偶爾可獲得象恐龍蛋化石的小圓石頭,海生的魚類化石、鳥類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發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魔鬼城”。其實這里還真正存在著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遺址—艾斯克霞爾古城堡:離地面約6 ... 查看詳情

哈密博物館

哈密博物館成立于1988年,2002年6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援建的南粵文化中心遷入。博物館有展廳面積800余平方米,庫房面積300平方米。館內收藏有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木器、鐵器、毛布、清代服飾和干尸等文物12000余件,其中17(類)件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以通史陳列的方式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北朝及隋、唐、元、明、清來呈現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在通史陳列中還包括有獨特文化面貌的五堡、焉不拉克兩個專題陳列。展廳陳列各類文物1000余件,有轟動國內外的五堡干尸、精美的古代毛布和屬于北方青銅文化的銅釜、鹿首銅刀等珍貴文物,大部分展品為歷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 查看詳情

回王陵

哈密回王,實際上是一位維吾爾族藩王。因為清廷在新疆建省前,稱新疆為回部或回疆。所以,這位維吾爾族的藩王被稱為“哈密回王”,其轄地為除今巴里坤以外的哈密全境,并含今之鄯善。清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哈密王的一世額拜都拉受清王朝冊封。當時并不是“王”,為札薩克一等達爾罕。直至1813年七世博錫爾承襲爵位時,方晉升為“親王”,傳至九世沙木胡索特。1930年,沙莫胡索特命歸而廢,共127年。回王陵實際上是1813~1930年,名副其實的三代“哈密回王”的陵寢,也就是額拜都拉家族七到九世成員的墓葬。哈密回王陵建筑群占地約1.3公頃,周有圍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始建于1838年,是真正意義上的一 ... 查看詳情

天山廟

建廟以前這里稱“黑紺嶺”。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時,行軍副總管左屯衛將軍、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華立記功碑于天山之嶺。元、明時期稱“闊石圖”嶺(蒙語:碑嶺)。現在的天山廟,僅存有三間磚木結構的空殿和一塊斷碑。遂使今人有“破廟殘碑映雪寒”之感嘆。天山路蜿蜒曲折凡三十六盤,道旁山高林密,鷹囀鹿鳴。順盤山彎道,登上天山廟山頂,豁然天開,俯瞰山下,只見林海莽莽,雪光瑩瑩,一會兒朗月當空,一會兒云遮霧罩,一會兒大雪紛飛。游人旅客多駐足于此,領略一番大自然的奇妙景色。現哈密市在天山廟立有班超像一尊,廟旁有一小屋,屋內藏漢、唐和清的碑刻,而唐的姜行本碑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經當地政府 ... 查看詳情

大河唐城

大河唐城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區,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極宜農耕。著名的“大河”就發源于東邊的地下泉水,因此地極宜農耕,從這里到舊戶就是古代所稱之甘露川。這是屯墾戌邊生產軍糧的最好地方。直到近代這里一直是旱澇保收的巴里坤糧倉,有“屯稼堆云”的巴里坤八景之一。古城呈長方形,中部有一道較寬的城墻將古城分為東西兩個小城,分別為主城和附城。兩座城東西并列,主城南北長210米,東西寬180米。城墻最高近10米,寬12米。僅在西墻開有一門,門寬4米。在城門北端置馬面一個,南端置馬面兩個。北墻有馬面兩個,保存 ... 查看詳情

蓋斯墓

相傳,唐貞觀年間,應唐太宗李世民邀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蓋斯、吾外斯,萬嘎斯三人來中國傳教。萬嘎斯病逝廣州,蓋斯和吾外斯到達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歡迎。回國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蓋斯則于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歿于星星峽,被草草掩埋。后來,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峽為其修建一座拱背。《新疆圖志》記載:“星星峽麓有回紇墓。……土人為醵金建屋,覆其壟,禱輒響應,匾額充棟,亦有施錦幢墓上者,恒積尺許”。后來拱背被拆毀,民國28年(1939年)時由哈密伊斯蘭教徒發起,修建了現在的蓋斯墓,將蓋斯遺骸由星星峽遷葬于此。蓋斯墓為伊斯蘭式建筑,高約10米,下部方形,上部為拱式圓頂,頂部用綠色琉璃瓦鑲砌 ... 查看詳情

巴里坤古民宅

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為榆樹巷王家院。房屋所在地為南街榆樹巷5號,關于榆樹巷的來歷緣于宅院內的一棵榆樹,此榆樹呈傘狀,高十余米,已有一百三十四年的歷史,這條巷子就此得名為:榆樹巷。這所房屋為土木結構,原占地約十畝左右,當時建房用了三年時間,后因歷史原因,現僅占地二畝左右。此院興盛時,前后院共有四、五十人,一人統領共同生活,現已成為王氏后代祭祖和炎熱季節回鄉避暑之處。2002年被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宅共分5個展室,分別為祠堂、主室、書屋、帳房和廚房。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鼎盛時期開始修建,嘉慶~民國末年之間陸續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與新疆“廟宇冠全疆 ... 查看詳情

回王府

哈密維吾爾族首領額貝都拉擺脫準噶爾部歸附清朝后,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進京,第二年返回時,從京城請來了漢族工匠設計修建王府和回城,費時七年方峻工。重建后的王府規模宏大,建筑構造既體現了伊斯蘭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又融合了漢族建筑藝術的特點。王府土墻高臺,琉璃瓦頂,飛檐斗拱,園林交錯,是當時新疆境內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宮廷建筑。后又經過幾代回王的修繕加工和經營擴建,至七世回王伯錫爾時,已成為一個宅園相連,宏偉壯觀的園林建筑群。同治五年(1864年),阿古柏叛軍攻打哈密,殺害伯錫爾并燒毀王府。同治十二年秋,陜西回民義軍頭目白彥虎攻進回城,王府又遭掠奪。光緒八年(1882年),九世回王沙木胡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