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天氣預報

22 ~ 29℃
多云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惠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獅朝洞

惠東獅朝洞在惠東縣平山鎮南的佛爺山腰,以奇石和古寺為勝。兩座紅墻綠瓦、雕龍畫鳳的寺院掩映在青山綠山水奇石之中,盎然成趣。這兩座寺院,一座是佛爺廟,一座是觀音廟。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最引人游興的是獅朝洞的滿山奇石;那些大石,重重疊疊,岌岌可危,游人要攀藤附葛,方可登上建于一大石洞中的觀音廟頂。“仙人臥槽”堪稱獅朝洞奇石之最。它由三塊巨石構成:一石平臥,坦蕩如砥,兩石側立兩端,像張新式床。“床”上約可臥七八人;但卻搖擺不定,人立石上搖之,鏗鏘有聲,令人驚呆。還有塊“出米石”,石中一小洞,有涓涓細流,如今,許多游人來到這里來觀山朝廟,看到石洞、聽到傳說,更添游興。 查看詳情

望江亭

位于惠州市中山公園高處,原名望野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興建,1959年大修。亭臨江而立,有參天古榕與鳳凰樹掩映。夏日江風習習,落紅遍地。冬日陽光煦煦,樹影斑駁。1925年10月,以黃埔軍校革命師生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軍。在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及其他領導人率領下討伐軍閥陳炯明,攻克了號稱天塹的惠州古城。10月16日上午在此召開了軍民聯歡大會,下午召開攻克惠州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均以此亭為主席臺,亭前為會場。人們到此常緬懷革命先烈。 查看詳情

大亞灣

大亞灣地處惠州市東南,瀕臨南海,水域面積近500平方公里,有島嶼和巖礁近百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歷年平均氣溫21.8℃。大亞灣的島嶼和山嶺,大都奇形怪狀,饒有趣味。主要景點有:大亞灣游樂場、清泉寺、辣甲島、巖前萬年庵、螺嶺、小桂灣、鐵爐峰、老虎洲等。位于大亞灣西北隅的澳頭,三面環山,面對南海,水下地形平坦,常年風平浪靜,回淤少,是天然避風良港。因水陸交通方便,歷史上就已是一個通商口岸。1982年,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口岸,1992年對外籍船舶開放。大亞灣內盛產高級海產品,其中有飲譽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的“水桂尤魚”、“三門龍蝦”。 查看詳情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 查看詳情

朝京門

歷史上曾因擁有7座堅固城門樓而被兵家譽為東江要塞的惠州古城,由于戰亂等原因于80多年前所有城門樓悉數被毀。2006年7月3日,地處東江南岸、與數百米明代古城墻相接、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門原樣恢復重建的朝京門城樓重新屹立在東江邊,展現在市民面前。原北城門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擴大城門規模,改名朝京門。朝京門城樓和城墻工程是將堤圍建設成為具有擋水功能的仿古城墻,將旱閘建設成為仿古城樓。朝京門3個門洞6扇大紅色的城門上都有一排排金色的突鈕式裝飾,平時這6扇電動的防洪閘門均日夜開啟成交通要道,但當東江水位上漲到15米時,防洪閘門便會關閉抵御東江洪水。 查看詳情

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古城西側,始建于明永樂3年(1405年),曾多次重修。“文革”期間被全部拆毀。80年代末期,由當地群眾和香港同胞捐資重修。該廟建筑面積430平方米。廟前有城隍炮樓,右側有城隍亭,高6米,三層結構。右前角有戲臺和可容納2000人的露天廣場。城隍廟建筑精美,每層的檐周都雕塑著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故事。從廟門到檐棟、神像、案臺、楹聯、碑刻、雕塑等,都保留古建筑藝術特色,其文字和繪畫,貫穿著規勸人們驅惡從善的意識。 查看詳情

大星山炮臺

大星山炮臺位于港口鎮最南端的大星山西南面,是平海諸炮臺中保存得相當完好的炮臺。東、西、南三面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鴉片戰爭前夕,帝國主義列強不斷派兵侵略中國,為抵御外來侵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廣東、廣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等捐銀在此建造炮臺,筑成軍事要塞。炮臺用麻石砌筑,周長295米,平均高3.5米,寬2.55米。東北各有一石門,門高1.96米,寬1.63米。據碑文記載,當時在炮臺內設營房22間,火藥局(庫)1間,由安兵600名和把總1員駐防。炮臺由東向西呈長方形,戰壕縱橫,城墻則蜿蜓似起臥的盤龍,氣勢雄偉壯觀。大星山炮臺現為惠東縣文物保護 ... 查看詳情

東坡井

位于惠州市東區白鶴峰上。井口寬0.6米,深14.5米。青磚砌壁,外貌古樸。傍有井欄,立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士關槐書“冰湍”兩字石刻。是北宋文豪蘇軾(東坡)寓惠州的重要遺址,現存完整。史載: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蘇軾在白鶴峰買地數畝,“作屋二十間,規作終老計”。次年蘇軾遷進新居。由于地高水遠,蘇軾便雇人鑿井,并作詩記之:“今朝僮仆喜,黃土復可摶。晨瓶得雪乳,暮甕停冰湍。我生類如此,何適不艱難。一勺亦天賜。曲肱有余歡。” 查看詳情

華首寺

華首寺又名華首臺,位于羅浮山西南麓,背倚孤青峰,踞高臨下,兩翼有山環抱,稱左青龍,右白虎,是著名的佛教勝地。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旨興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據說當年有500花首真人聚集此地面得名華首寺。明萬歷年間,羅浮山佛教興盛,有十八寺,華首寺被稱為“第一禪林”。羅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處。興盛時有九觀十八寺,十八寺中以華首寺為第一禪林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距今1259年。相傳有500華首真人會集于此而得名。沖虛觀、黃龍觀、華首寺連成一線,作為道佛信徒、香客朝拜地,成為核心景區。門票15元 查看詳情

泗洲塔

又稱玉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毀,明萬歷初改建為亭。萬歷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為塔。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游客贊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據傳唐代龍朔年間,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后在長安圓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稱為泗洲塔。宋代蘇東坡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圣塔,又稱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詩句。明月東升,晚煙薄窄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