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气预报

12 ~ 23℃
小雨转多云
东南风<3级
查看天气详情
太原景点 - 全部
分类浏览景点: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与一些塑像,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门票5元 查看详情

奉圣祠

奉圣祠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太原市西南郊晋祠南侧。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为寺,今已残坏。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查看详情

光化寺

位于太谷县城西南白城镇,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原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寓于此寺中时,偶见龙像,遂于咸平二年敕命重修,改名为“光化圣寺”,明清两代又屡有修葺。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殿宽五间,进深四间,前檐有走廊一间,在一些细节方面,如檐头、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等方面,还保留有宋金时代的建筑手法,瑰丽严整,是研究宋、金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门票5元开放时间:7:30——17:00 查看详情

晋窦大夫祠

晋窦大夫祠,位于太原西北20公里处的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窦抽所建。窦,字鸣犊,曾在狼孟(今阳曲黄寨)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因仰慕窦,曾驾车来访。可惜车到娘子关,听说窦被赵简子所杀,孔子在遗憾中驱车而去。宋代时,宋神宗加封窦为英济侯,所以窦祠也称英济祠。窦大夫祠巍峨壮观,祠内古柏苍翠。窦抽塑像端坐大殿中央。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都留有碑纪。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是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有宋金时期风格,结构简炼而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涌出,清澈见底,游鱼 ... 查看详情

开化寺连理塔

开化寺连理塔在山西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脚下。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约60多米,规模宏伟,与龙山童子寺齐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建高大佛阁,改称净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礼,复改名开化。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又建释伽、如来二砖塔。现存宋代砖塔及砖券佛殿和几尊铁佛。两座砖塔均为方形,基座相联,故称连理塔。束腰座之上为方形塔身,正面为半圆形门拱,火焰形券面,隐刻卷草和花瓣。塔檐叠涩而成,塔顶刹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样,雕栏额、普柏枋和斗拱,极顶为八角形塔檐和宝珠。外形俊美,雕造秀丽,既有唐代古朴遗风,又有宋代精细刻法。 查看详情

清真古寺

位于解放南路东侧,大门前就是熙攘攘的繁华大街。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均有修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寺庙为明代所建。清真寺殿砖木结构,殿内四壁绘有阿拉伯式图案,色彩艳丽,线条细腻,在富丽堂皇之外还有一种异域风情。殿内还刻有阿拉伯文《可兰经》经文数段,殿外的左右碑亭内有不少名家碑刻,如黄庭坚、赵孟頫、方孝孺等人的手迹。交通乘1、4、5路公交车可到。门票12元 查看详情

太山寺

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的风峪沟北。该寺始建于唐景云年间,原为道教宫观,名为昊天祠;明初改为佛教寺院;金、元时被毁;明代重建。这里山势高低不一,所以寺院也随之错落有致。从下至上依次有山门、钟鼓楼、两厢廊庑、大雄宝殿、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大殿等。殿内有菩萨塑像,始造于明代,塑工洗炼,色泽纯朴,神态俏丽俊秀。寺院后部有莲花宝洞,洞中积水终年不绝。前院东隅有唐景云年间所铸的石碑。门票10元 查看详情

童子寺燃灯塔

位于龙山之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金天辅元年毁于战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传有两名童子在此山中隐修时,见山石气势不凡,遂在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来。寺前有一座燃灯石塔,高4米有余,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中空,内置灯室。该塔造于北齐年间,比例协调,造型优美,是我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燃灯石塔,是省级重点文物。在童子寺东北山崖上还有石门寺遗址,内有一石窟,窟顶雕有美丽的莲花图案。 查看详情

豫让桥

豫让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春秋末期,晋卿智伯瑶为夺取赵家封地,决晋水以灌晋阳,兵败被诛。家臣豫让为报仇谋刺未成,又漆身毁容,吞炭变哑,趁赵襄子游晋祠之际,怀利刃伏于祠北里许桥下,赵至马惊,仍未刺成。赵执豫让欲杀,豫让写道:“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请君之衣而击之,则虽死无怨矣!”赵怜其义,脱下锦袍,豫让击袍三剑而自尽。后人以豫让血流桥下,因名赤桥,亦称豫让桥,桥侧立有碑记,建有祠宇,祠内奉晋哀公、智伯瑶及豫让坐像。春秋末期,晋卿智伯瑶为夺取赵家封地,决晋水以灌晋阳,兵败被诛。家臣豫让为报仇谋刺未成,又漆身毁容,吞炭变哑,趁赵襄子游晋祠 ... 查看详情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山上有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石窟特色: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天龙山石窟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