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天氣預報

16 ~ 29℃
南風<3級
查看天氣詳情
亳州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古井酒文化博覽園

位于亳州古井鎮古井酒廠對面,為仿明清宮廷建筑,2008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安徽 “十大”行業館之一,也是國內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館之一,連同古井酒廠、魏井、宋井,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工業旅游示范點”。 酒文化博物館建于1994年,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總投資近2000萬元,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陳列布展,分為中國酒文化、古井酒文化、古井發展史、名酒薈萃、古井畫廊五大展區,一大批諸如儲秀宮慈禧太后專用酒器等國寶在館內展出,充分展示了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附:古井貢酒的美麗傳說 古井集團的所在地亳州市,過去稱減店集,古名減王店。關于“古井貢酒”的傳說,在當地民 ... 查看詳情

花戲樓

位于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陜會館,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筑。始建于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為山西商人王璧、陜西商人朱孔領發起籌建,后經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次擴建,面積達3163平方米。因這里主奉關帝,又稱“大關帝廟”;因戲樓遍布戲文,彩繪鮮麗,俗稱花戲樓。建筑格局:花戲樓大殿為主體建筑,戲樓輔襯。大殿高10米,后為正殿,殿中供奉關羽木雕像,兩側立關平、周倉像,毀于侵華日軍。戲樓舞臺呈凸字形。臺正中書“演古風今”四個金字,臺前懸木對聯一副,右書“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左書“兩般面貌做盡忠奸情”。戲樓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兩樓中間是前門,系仿木結構三層牌 ... 查看詳情

白衣律院

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點開放寺院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盡休創建,后經華山僧人妙湛、五臺山盲僧德升、山西藥商董繼文先后擴建,規模宏大,建筑巍峨。為紀念盲僧德升和藥商董繼文,白衣律院山門一反習俗面向西北,對著山西方向。山門石扁上“白衣律院”四字為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家鄧石如先生手書。現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蔭先生捐資興建的。山門三開間,重檐歇頂,琉璃瓦屋面,門內兩側有四大金剛塑像。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筑,殿寬5間,殿內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的木雕相,后殿位于院北側,5開間,另有配房50余間和完備的宗教設施。 查看詳情

北京寺南京寺

北京寺位于亳州市區雙寺街,是回族群眾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禮拜寺。現為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寺座西朝東,為北京遷亳回民于元代初創建,后多次重修。現存有門樓、腰廳、講經堂、無像寶殿等建筑,面積3500多平方米,前后三進院。建筑規模宏大,環境清幽。與北京寺同時興建的還有一座城里清真寺,因與北京寺相鄰,一北一南,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南京寺。兩座清真寺規格型制相同。 查看詳情

亳州基督教堂

又名福音堂,位于亳州市董家街,與亳州一中為鄰(一中原為教堂傳教士所辦)。清光緒23年(1897),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白某來亳州傳教,并在渦河北岸建立了教堂。白某回國后,宣統2年(1910),美國人包治丕、包萬德、包愛德等人自山東來亳,接替白在亳州從事的傳教事務。民國時期,牧師為美籍人邵士德。亳州教堂為歌德式建筑,保存較完整,現為亳州“三自愛國委員會”所在地,也對教徒和游人開放。 查看詳情

禪陽寺

位于利辛縣馬店鄉沈營村。遺址為中間略高、四周低緩的坡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采集有鴨嘴形、扁鑿形(表面有凹槽)、圓錐形鼎足。器形有夾砂紅陶藍紋罐形鼎,腹飾寬凹藍紋的夾砂厚壁缸等。時代稍晚的陶片,其紋飾有大方格紋、方格填線紋、小方格紋、藍紋和繩紋等。陶色以紅陶為主,黑陶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紅燒土,可能是陶窯或房屋遺跡。從采集標本分析,禪陽寺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為早晚二期,其早期屬大汶口文化,晚期屬河南龍山文化。在遺址中曾采集到銅箭鏃、蟻鼻錢、楚國貨幣等東周文化遺物,說明該遺址亦有東周文化層存在。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詳情

胡橋古橋

位于利辛縣望疃鎮胡橋莊西南,始建年代不詳。該橋橫跨芡河之上,全長14米,橋梁為5孔,橋面寬4米,磚石結構。橋面用長方條石鋪成,橋礅呈梭狀形,底部用圓柱狀基石鋪墊,上部用青灰磚砌成,整個建筑古樸莊重。明嘉靖時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間屢有修葺,現有《重修胡家橋碑記》供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詳情

華祖庵

位于城區東南隅。相傳曹操悔恨殺死同鄉名醫華佗所建。庵內廣植蔓佗羅,使人一跨進山門即受到傳統醫學的熏陶。華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間,由廟祠、故居、古東園三個院落組成,占地面積8600平方米。廟祠內外雙獅雄踞,古木虬枝盤空,殿宇輝煌,肅穆莊嚴。神醫塑像,熱誠慈祥倔強飄逸,神采奕奕。這里陳列著大量的醫史文獻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內,數組彩塑臘像,配以燈光布景,引人入勝。東院修竹門,華佗自怡亭翹首昂然。亭懸楹聯曰:“自是閑云野鶴,怡然流水瑤琴”,這對華佗一生寫照是多么確切。穿過廟祠就是他的幫居。元化草堂立于高臺之上,東廂名“益壽軒”。西廂“存珍齋”為其當年的藥房和看病的地方,分別系掛著中國歷代名醫畫像和其鄉土別傳 ... 查看詳情

紀家塔

位于利辛縣孫集鎮紀大莊西,始建于清嘉慶5年(1800),傳說是為紀念紀姓善人而建。塔體七層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邊形,塔高約10米。塔旁原有一寺廟,已毀。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中空,無塔心柱,每層只有“十”字形橫木交叉支撐。塔頂為綠紅彩柚葫蘆形按尖,中心以鐵釬貫穿鞏固。 查看詳情

九頂靈山寺

位于蒙城狼山山頂,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后殿共13間。分兩進院落,有院墻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兩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間,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之溢號命名的。蕭統德才兼備,信奉佛學,天下頌仰,被武帝封為昭明太子,后在“侯景之亂”中喪生,故以其命名,以示紀念。宋朝時更名為“當陽寺”。至元朝時,該寺毀于火災。明初重修后,主持僧和地方主事者為擴大影響,招攬香客,傳說山神靈驗,就把寺名改為九頂靈山寺。一千多年來,該寺聞名淮北,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紛紛來此求神問卜。靈山寺的磚雕藝術堪稱一絕,不僅逼真傳神 ...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