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天氣預報

10 ~ 25℃
多云
<3級
查看天氣詳情
天水景點 - 全部
分類瀏覽景點:

麥積山植物園

距麥積山石窟二公里處,有一座滿目奇花異卉,處處綠意清心,幽景天成的植物王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麥積山植物園。植物園占地5500畝,薈萃了我國南北兼備的1800多種146個科目的種子植物,大面積青翠碧綠的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形成了生氣勃勃,絢麗多彩的天然美景。植物園西側,有東漢初隴上割據者隗囂的避暑宮遺址,使人頓生憑吊幽思之感。交通從麥積山石窟乘植物園方向的長途汽車。門票5元8:00~17:00 查看詳情

曲溪

曲溪深藏在小隴山林區茫茫的林海里,人跡罕至,景色佳妙。沿著長10多公里,寬2公里的曲水漫游,青山、綠水、河石、草坪、山花、沙灘、湖光、修篁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接。河中巨石,形態各異,為自然美景憑添了無限生趣。曲溪景區既是一處天然的植物園,又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園。這里有多種名貴的花卉品種和中藥材,如杜鵑、玉蘭、芍藥、山茶、牡丹、甘肅瓊花、連苔、黨參、丹母等,同時還生活著梅花鹿、羚羊、金錢豹、大鯢、水獺等幾十種珍稀動物。這些動植物資源,給景區增添了無限魅力。曲溪位于天水市北道東南方向,距火車站60公里,麥積山約20公里。景區內山幽林靜,山崗上霧繚粼粼,純自然風情極濃。那里清清溪流,一步一景。河石、 ... 查看詳情

仙人崖

仙人崖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翠峰高聳于崖頂,寺觀修建于峰頂或飛崖之間,頗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東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為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五峰”和羅漢溝群峰眾相參差羅列,姿態萬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稱“十八羅漢朝玉帝”。仙人崖的寺宇總名叫華嚴寺,到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華嚴寺改名靈應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廟宇,劃撥給韓開府(明韓王朱松的府第),變成了韓開府朱家私人家廟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靈應寺往往互稱。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繕的,大佛 ... 查看詳情

卦臺山

位于天水市北30公里處的三陽川境內,相傳是伏羲繪八卦的地方,山上至今還留有一座畫卦臺。這里山峰雋秀,溪流淙淙,在渭河中心有數處酷似太極圖形的灘地,有一塊既如筍柱又似畫筆的大石,名為分心石。最有神秘感的是與畫卦臺隔河相望的龍馬山,每逢云遮霧鎖之時,山上的龍馬洞忽隱忽現,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相傳伏羲為創八卦,整日苦思冥想,殫精竭慮,仍不得要領。一日,忽見對面山洞中的云霧深處,有一匹兩翼振動的龍馬騰空而起,與渭河中呈太極圖形的分心石相映,不禁靈機觸動,立即在卦臺山上畫出了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雷、風、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文字。交通在天水市車站有直達三陽川的汽車。門票15元8:00~17:0 ... 查看詳情

花石崖

花石崖,位于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里的隴東土寨村之間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九七六年)重修二臺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現存明清石窟二處,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上有“鳳凰頭”,下匯“三岔口”,中有“三仙臺”五大部分,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洞口約三米,地形 ... 查看詳情

李子園森林公園

李子園森林公園位于秦城區南約20公里處,地處嘉陵江上游,是兼有我國南北特點的典型次森林區。林區內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資源豐富,溪水潺潺,四季景色宜人。園內有白云山、白去洞、白云寺等主要景點,是觀光避暑、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門票8元 查看詳情

石門山

石門山在天水市北道區東南50公里處的西秦嶺群山峻嶺中,海拔2094米,林木蔭郁,層巒疊翠,上出金宵,下臨渚水。石門因其峰巒奇秀,嵐霧常留,而被譽為“甘肅的小黃山”。山上殿宇建造最晚始于明代,距今約370余年。現保存有明、清兩代塑像二十多尊,古建筑27座,山上自然風景與人工建筑巧妙結合,渾然一體。殿宇樓閣掩映在參天古木之中,深邃幽靜。石門山景主要有斗姆、興龍、黃天、玉靈和麒麟五峰組成。各峰獨建殿宇又互有連通,故又稱五陽觀。黃天峰和斗姆峰,壁立對峙,形如門楹。聚仙橋橫跨二峰之間,每逢中秋遠眺,皓月自東方冉冉升起,似玉盤騰空,恰鐫兩峰之間,皎光四射,格外晶明,被譽為“石門夜月”。山西麓還有股肱殿、邱祖 ... 查看詳情

五龍山風景區

五龍山風景區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和寺灣村之間,占地約18.1平方公里,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該景點將關山秀麗的景色集為一體,構成了景區“清、幽、秀、雅、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主要景觀有五龍山、佛爺崖太極八卦圖、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小麥積、青石崖、石人峰、二郎神腳印石、栓馬樁等。門票20元 查看詳情

麥積山石窟

石窟現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窟194個,泥塑像、石刻像7000余身。因為地處多雨地區,所以壁畫保存較少,現存1300多平方米。石窟建筑完全按照我國傳統風格,沒有莫高窟的中心塔柱似洞窟。而大批精美塑像多為隋代以前制作,這比莫高窟經歷代重修重建的塑像更加有歷史價值。麥石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接近中原,所以集合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和云岡石窟、四川大足石刻、黃澤寺石窟的風格相互影響作用。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70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 ... 查看詳情

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處,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舊名文旗,現名大像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梁畫棟綠樹掩映。山中懸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佛石窟開鑿確切年代無從稽考。據有關資料和出土文物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甘肅省博物館石窟藝術專家曾對大佛詳細觀測認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見,甘谷大像山石窟始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規模完備,先后經歷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闊10.4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頤面豐滿,雙耳垂肩,螺發肉髻,體魄雄偉,斜披袈裟,唇旁短須呈蝌蚪狀,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地迎接來往游客。大佛洞窟 ... 查看詳情